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乘 郴州报道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很多人随手写了游记。中国最著名的游记,莫过于《徐霞客游记》。
三百多年前,旅游达人徐霞客曾打卡湖南临武县花塘乡石门村的龙洞,并在《楚游日记》中写道:“水底白石龙一条,首顶横脊而尾拖池之中,鳞甲宛然。”
临武县石门村龙宫,水底石龙。(周开发/摄)
提到临武,有些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味道鲜美的临武鸭,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临武的石头会“唱歌”。
会“唱歌”的石头,临武有三块。
【石龙出洞,唱“龙文化”歌】
国庆节前,2025年湖南省乡村龙狮争霸赛在临武县举行,全省60支龙狮队汇聚于此。
比赛现场,一个长4.2米、高3.2米、宽1.8米巨型龙头亮相。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金狮献瑞,龙腾盛世,龙狮舞动激情、传递力量、凝聚精神。”临武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双红说。
龙狮争霸临武。(图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这个全省性赛事,为何会在临武举行?
与“龙”有很大关系。
在临武县城边,巨幅广告牌上写着“千年古县,龙源临武”。
临武宣称“龙源”,一个重要原因是前面提到的,由上亿年形成的石龙。
2016年10月,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播出《寻找“神龙”》上下集,众多专家学者慕名而至,称临武白石龙“举世罕见”。
其实,临武“石龙”不止一条,县域内龙形地貌多见:东山“龙脊”、滴水源“龙形”飞瀑、通天山“龙脉”蜿蜒。
武水如龙身,环抱龙归坪。(周开发/摄)
全县20多座村庄以龙命名。比如汾市镇龙归坪村,武水上游腊水等五条“水龙”归位一片冲积坪,龙归坪由此得名。
在临武民间,龙文化十分兴盛。
每逢春节、元宵,临武舞龙表演多样:黄龙、跳龙、草龙和板凳龙,一村一龙貌。
还有“二月二龙抬头”请龙出洞,国家级非遗“临武傩戏”龙狮共舞……
大自然馈赠给临武一块龙形石头,徐霞客讲了一个故事,石龙出洞、龙行于野,龙文化深植临武人血脉,也激发了产业自觉。
临武草龙。(陈卫平/摄)
省级非遗临武龙须草编,经三煮三晒古法处理,纹理细腻。
龙须草生长在悬崖峭壁,风一吹如同龙须摇曳。匠人巧手编织草席、枕头等,鲜活承载龙文化,为乡村振兴增添致富渠道。
临武县制香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唐际鹏创办金宝来香业,所产“龙香”“龙涎香”畅销港澳台、东南亚。2024年营收6400多万元,出口创汇700万美金,为香业找到新“燃点”。
从石龙到龙文化再到产业,石头的故事正不断延长。
【锂石临风,唱“新能源”歌】
临武县的另一块石头是锂矿石,立定新能源风口,可谓“锂”想远大。
据湖南省矿调所初勘,临武氧化锂储量达500多万吨。
今年7月,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披露,在临武县鸡脚山矿区探获超大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刷新国内硬岩锂矿储量纪录。
临武是湖南锂矿资源最富集区,花塘乡则是临武锂矿资源最富集区。
巧合的是,前面说的石龙,就位于花塘乡,“龙脉”毗邻矿脉,引人遐想。
临武县锂电产业园。(图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郴州市委给临武量身描绘四大发展定位:电池产业之都、宝玉矿石之乡、特色农业之县、转型示范之城。
为“锂”而干,临武布局“一条龙”链条,“锂矿-材料-电池-终端-回收”五位一体。
2023年以来,上海安能、大中矿业、科力远、威领股份等4个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先后落户临武。
临武县通过招商引资,累计签约锂电项目超过千亿元。
临武,湖南锂资源创新应用大会。(图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6月18日,湖南锂资源创新应用大会与临武相会。中南大学教授李新海建议:“注重科技创新,通过技术驱动,尤其是革命性技术突破,找到新机会。”
当前,临武正全力推动锂电全产业链技术攻坚,并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值增长,力争2025年锂电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临武“锂”石头,含金量越来越足。
【宝石破圈,唱“转型融合”歌】
临武是湖南目前唯一产玉石的县,通天玉、香花玉等晶莹剔透、容易雕琢。
本次龙狮争霸赛奖杯,主体就系着香花玉,一条鎏金游龙盘旋,地质瑰宝化作文化符号。
奖杯创意出自国家一级工艺品雕刻师、临武县闽艺缘雕塑艺术公司董事长方志敏及其团队。
龙行天下玉雕。(方志敏/供图)
让宝石跨界破圈,方志敏在临武县花塘乡石门村租下18栋老屋,改造出“龙洞烟云艺术村落”,展示龙纹玉佩、龙行天下等玉雕,做到文创、文旅融合。
桂阳制陶匠人李小军率先入驻,以柴烧窑烧制龙纹把柄茶具等,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烧窑。
焕新的不仅是老屋,还有矿区。
临武三十六湾矿区香花岭,出产香花玉,曾因滥采乱挖,山体远看像癞子,“癞子岭”差评远扬。
郴州市与临武县治沉疴,三十六湾矿区转向开采工矿文化,“赖子岭工矿遗址”风景独好,香花岭高唱“花儿香”。
答好“宝玉矿石之乡”“转型示范之城”两道融合命题,临武“宝玉石+旅游”战略神龙摆尾,龙文化、宝玉文化的创新成果可观、可玩、可购。
龙狮争霸赛画龙点睛。(邝立新/摄)
临武县的目标是,力争2025年旅游综合总收入达42亿元,让小场景迸发大能量。
临武出土的万片简牍释读出了这里的历史长度,三块石头释放出了文化底蕴和产业张力。
从全省来看,临武县虽然家里有“矿”,但要走出一条特色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
让石头“开花”。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石头”,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发掘并利用这些“石头”,最终才能点石成金。
比如,针对临武的资源特点,郴州市文联副主席周开发建议,大力发掘当地龙狮文化,将其打造成新的文旅增长点。
周开发是摄影大咖,20年来拍遍临武209个行政村,为每个村落进行影像存档。
他说,“临武传承龙狮文化,内生文化自信,就有生活美学和幸福指数。”
石龙出洞。(陈卫平/摄)
当前,临武以石龙、锂矿、玉石之乡等品牌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振兴文化,就是让石头“开口”讲故事,但要取得更大成效,仍需继续加力,让石头“开花”。
只有这些发轫本土的县域产业开花结果,才能获得真正的源头活水。
让“石头”融合。
产业融合发展是大趋势,三块“石头”何尝不能融为一块。
湘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路祥翼博士建言,临武可立足龙文化核心IP,系统开展龙文化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存档,运用三维建模、VR技术还原石龙地质奇观。
临武石门村龙宫提质改造于近日完成,国庆假期累计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上,文旅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李忠兴/摄)
产业方面,推动锂电与龙文化融合,开发“龙纹”电池外观设计及衍生品,以及推出高端龙形玉雕藏品与文创礼品。
路祥翼还建议临武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设立“中国龙文化研究中心”,推动临武从龙文化资源富集地向创新转化高地跃升,形成文化保护-产业升级-品牌输出的闭环生态。
让石头“增色”。
很多地方像临武县一样,缺少名山大川等声名显赫的文旅资源。如果能精准把握自身特色,走“小而美、美而精”的路径,文旅产业同样前景可期。
“小而美”场景焕新,郴州示范。
7月底,中国旅游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献春在2025“小而美”场景焕新示范工作郴州现场会上说,“小而美”文旅新场景坚持人文为魂、科技为翼、小微为体,要推动文旅产业从重资产投入向轻资产运营转变,破解传统“大而全”的产业困境。
其实,临武县的文旅发展也不必追求大而全,只要精耕细作,讲好“石头”故事,展示独特文化,同样可以营造出“小而美”的旅游目的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