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伍萍 袁智 王淑慧
“茫茫九派流中国”,作为一场跨越亿万年的地质传奇,长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 “母亲河”,更是记录中华文明迭代的“活史书”。10月12日,武汉图书馆长江文明系列活动第五期《江湖变迁:一条江如何塑造千年经济带》在江城书房如期开讲。长江文化研究者、荆楚诗词旅游推介官袁智登上讲台,为现场观众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长江经济带解码之旅”。
古人的生态智慧化荒芜为沃野
两千多年前的长江流域,道路险阻、湿热多瘴、沼泽密布,在中原人眼里,这里是远离文明的“化外之地”。袁智以生动的讲述,瞬间将听众拉回遥远的从前。“唐代以前,人们都不愿来到长江流域,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最为熟知的苏轼贬至黄州,刘禹锡、柳宗元等被贬,几乎都是现在的江西、湖南、湖北地带。”彼时的长江,虽孕育着生命,却因自然条件恶劣,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沃土。
古代因战乱导致人口南迁,古人来到长江流域这一“蛮荒之地”求得生存,探索出独属于长江的生态智慧。无论是中国西南山区传承千年的稻鱼鸭共生农耕文化,还是云南哈尼梯田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更不必说造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工程……这些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智慧工程,经由袁智娓娓道来,让现场观众豁然开朗:长江经济带的起点从非偶然,而是古人与自然达成的和解,是生态智慧让“蛮荒”化为“沃野”。
南北交融促长江流域的经济崛起
随着讲座进入隋唐篇章,长江经济带的“历史性转折点” 逐渐清晰。袁智指着展示的地图说:“我们可以看到,人口南迁是向今天的安徽、江西、湖北地带转移,再往南便是福建、江西赣州以及两广地区,这里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客家文化以及有名的‘围屋’建筑”。
大量北方人带着先进技术与劳动力南下,与长江流域广袤的土地相结合——勤劳的双手开垦良田,先进的技术提升产能,长江流域一步步从“经济配角”成长为“核心区域”。“明朝时,长江下游的自然地理优势造就了发达的织布缫丝业,成为南北物资转运的核心枢纽、开放的前沿,盐业、棉纺业等也在此扎堆兴起,沿线城市跟着‘富了起来’”。
长江流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新脊梁
抗战时期,长江经济带再次扛起重任。沿海工业大规模内迁,重庆、成都成为主要承接地。1978 年后发展进入 “快车道”,江苏凭借“苏南模式”乡镇经济遍地开花;上海浦东以开发区为龙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从“工业火种”到“智造高地”,长江沿岸的每座城市都在书写“转型即新生”的时代篇章。
长江,由古代连贯东西部的航运通道,发展成如今江海联运的数字航道,其间虽受人文自然环境等诸多限制,但中国人民始终以人与自然“协同共生”为原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破解,致力于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
“长江经济带的本质,是人与自然持续千年的对话。”袁智诸多观点引发共鸣,听众踊跃发言互动。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