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易弋力
2025年国庆假期,山西芮城的永乐宫里,一批游客戴上AR眼镜,开启了一场全新的文化体验之旅。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三门峡水库建设,自1958年起耗时近十年完成整体搬迁,堪称中国古建保护史上的奇迹。如今,它以近1000平方米的元代壁画《朝元图》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然而,受限于建筑高度、光线环境与文物保护要求,游客往往只能远观,难以看清壁画细节与建筑精妙,文化体验始终隔着一层“毛玻璃”。
记者了解到,由墨马集团联合永乐文旅投推出的“永乐宫AR沉浸导览项目”,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数字建模与AR眼镜终端,首次实现了对整座宫观的虚实融合呈现,让游客“走进壁画、触摸历史”。这一项目不仅是技术应用的突破,更是智慧旅游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
四幕幻境:一场穿越七百年的文化对话
在AR眼镜的引导下,游客的参观被重构为一场精心设计的“四幕剧”。站在无极殿外,游客抬头即见殿顶琉璃屋脊在AR中“苏醒”。正脊两端高达三米的琉璃鸱吻缓缓扭动,鳞片闪烁,仿佛欲腾空而去。
这里有一个关键细节:游客通过AR眼镜看到的鸱吻,并非今日大殿屋顶上的复制品,而是依据典籍博物馆中珍藏的永乐宫原构件高精度还原的真迹影像。现实中,因保护需要,永乐宫屋顶的鸱吻早已替换为仿品,真迹深藏馆中,常人难见。而AR技术,首次让普通观众“亲眼”触摸到那段被封存的历史。
步入殿内,九条原本隐于斗拱间的元代泥塑龙在AR中腾空盘旋。它们以铁芯为骨、黏土塑形,再施以沥粉贴金工艺,在增强现实中纤毫毕现。游客仿佛亲历匠人堆塑、贴金的全过程,感受“悬塑彩绘”这一古老技艺的立体魅力。当游客抬头,七孔藻井在AR中缓缓旋转,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看见•朝元》永乐宫AR体验之旅中的第四幕:西王母,华盖通天,朝元图现,众神列班,破壁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斗八藻井”可被“托”于掌心,360度旋转放大,细看每一层斗拱咬合与斜撑结构,千年小木作的智慧在掌中清晰可感。随着《朝元图》在AR中徐徐展开,290位天神破壁而出。青龙星君率队前行,后土娘娘端坐神台,玉皇大帝、文昌帝君依次列班。天蓬元帅四臂青面,悬浮眼前;西王母踏凤而出,华盖高悬,流苏轻摆。
短短20分钟的AR旅程,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启蒙,让“看不见”的细节变得“可感可触”,让“听不懂”的知识变得“可视可懂”。
技术为桥:让文化“被看见”
永乐宫AR项目的核心是高精度数字化重建。项目团队通过激光扫描、多视角摄影测量等技术,对整座宫观进行毫米级扫描,构建出与实体完全一致的“古建数字孪生体”,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与数字存续。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与艺术研究,还原壁画色彩、建筑结构与宗教仪轨,最终通过AR眼镜实现虚实叠加。这一过程不仅是展示方式的升级,更是文物保护理念的跃迁。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永乐宫不应只被珍藏,更应被看见。被数字化,是永续的珍藏;被AR唤醒,是真正的可见;被理解,是价值的放大;看得见,才谈得上传承。值得看见的文明,终将被看见。
据了解,这是永乐宫与墨马开发的《看见•朝元》永乐宫AR体验之旅中的第三幕:天蓬元帅,法器生光。
正如墨马张驰所言:“我们不是在替代文物,而是在延长它的生命。”通过数字存档,即便未来遭遇不可抗力,永乐宫的完整信息仍可永续留存;通过AR导览,观众在进入真实空间前已建立认知框架,真正实现“先理解,再感受”。
文旅新范式:从“打卡”到“沉浸”
业内人士表示,永乐宫的尝试,折射出中国文旅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层变革。过去十年,景区依赖门票经济与流量扩张,游客“到此一游”式打卡成为常态。而今,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人们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从“看过”转向“懂得”,从“拍照”转向“共情”。AR、VR、AI等技术,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关键桥梁。
敦煌的“数字藏经洞”、故宫的“紫禁城600年”VR展、良渚的“古城复原”AR导览……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开始“活化”。永乐宫壁画研究院一直致力于让千年壁画走下神坛,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充分借助先进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的实践证明,技术不是炫技,而是降低文化理解门槛的工具,它让深奥的宗教艺术、复杂的建筑语言、遥远的历史叙事,变得可接近、可互动、可记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