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数日的雨季,为正值火爆期的开封文旅市场带来了一场深度的压力测试。游客量的阶段性回落,不仅考验着各景区的短期应对能力,更对其长期构建的运营韧性提出了深层拷问。在此背景下,作为重要的城市级文旅活动,作为本年度旅游旺季的收官之作,即将登场的2025年开封菊花花会,自然引发了各个景区的高度聚焦与投入。
近两年人气持续走高的万岁山武侠城,在10月12日率先出招,特邀演员郑国霖以经典“李世民”造型亮相,携手多位扮演贵妃的嘉宾共同游园赏菊。尽管活动开始前半小时,雨水再次不期而至,但景区北大门附近仍有大量游客提前守候。而在活动的第一站水浒街,警戒线早早拉起,现场被密集的人潮围得水泄不通。面对游客的等待,郑国霖展现出极高的亲和力,从登场伊始便频频驻足,与游客握手、合影,热情互动。可以说,郑国霖“一日城主”所到之处,就是当天万岁山景区瞬时客流的最高点。
不过,受持续降雨影响,万岁山当日整体客流量确实较往常有所回落。几个现象可供佐证:在平日人气较高的神舟广场区域,尽管演员坚持冒雨演出,但现场观众规模不足百人;而作为景区招牌节目的《打铁花》晚间第二场(21:30),截至18时仍有2502张座位票可预约,19时这一数字为2213张。
对于万岁山武侠城来说,或许也要未雨绸缪。即,在流量狂欢以后如何平稳的过渡精细化运营。从某种角度来说,万岁山武侠城当前的运营逻辑可以理解为“人海换人海”:前者指向每日数千场的密集演出阵容,后者旨在通过高强度内容供给维持客流量。这一模式在晴好时节效果显著,但当面对持续降雨等不确定因素时,这种对客流规模高度依赖的运营方式便显现出其局限性。作为开封客流量领先、同时运营成本也位居前列的景区,万岁山实际上很难承受明显的客流淡季,必须持续保持游客新增与年卡销售的稳定增长,并确保二次消费的有效转化。
(一)
纵观万岁山武侠城的大型活动策划,“江湖音乐节”与“一日城主”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运营模型。“江湖音乐节”追求的是定点引爆,它将观众聚集于固定场地(如东区的魔力广场,新东区的音乐广场),形成瞬时的高密度人流,利于创造强烈的现场氛围与集中的商业转化。而“一日城主”则侧重于流动造景,它通过巡游互动,将客流激活多个区域的场景价值,提升景区的整体沉浸感。
进入到2025年9月以后,万岁山明显加大了活动排期密度。“江湖音乐节”在当月邀请了12位音乐嘉宾,实现了周五至周日演出的全覆盖;国庆中秋假期更达到“一日一嘉宾”的演出强度。与之相应,“一日城主”也持续引入如郑国霖等在特定受众中具有号召力的明星。
从商业运营角度考量,这两种模式的效益最终仍需回归到几个关键指标:活动当日入园人数的净增量、特定区域的二次消费提升幅度,以及活动总收益能否覆盖包括明星邀约在内的各项成本。
就运营精细度而言,“一日城主”模式对景区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一、在流程管控方面,相较于场地固定的“江湖音乐节”,流动巡游面临更多变量,对活动各环节的时间精度构成了更高要求。
其二、在游客体验管理上,流动巡游虽提供了多个地点选择,但也要求景区建立更完善的动线规划与实时信息同步机制。当活动动线与预告保持一致时,能有效维护游客预期,提升等待时段的体验质量。
其三、在线上流量宣传与线下游客体验的平衡上,固定场地(“江湖音乐节”)的大型活动因其空间确定性,在传播资源配置与现场观演体验的统筹上更具优势;而流动巡游需要在确保优质现场体验的前提下,对拍摄机位、直播点位等进行更科学的规划,以避免对游客视线造成长时间、完全遮挡。
由于万岁山武侠城持续高涨的市场热度,明星活动的举办往往会吸引较平日更为密集的客流。当大量游客为此提前抵达、长时间等候时,景区需要特别注重活动流程的合理安排与信息的清晰传递。任何不确定性都可能放大等待带来的情绪波动,进而影响整体游览体验。
(二)
郑国霖曾扮演过两个角色,一个是英武睿智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侠之大者的“郭靖”。而万岁山武侠城景区的名称本身也暗含双重意象:其一,是广为人知的武侠主题,恰与郭靖的江湖形象相呼应;其二,北宋末年,宋徽宗曾兴建名为“艮岳”的皇家园林,其主山亦被称为“万岁山”。这一历史背景,正与郑国霖所饰演的“李世民”帝王身份形成主题上的暗合。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此次的郑国霖“一日城主”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唐皇游宋园”或者说“万岁来到万岁山”。但从万岁山武侠城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强化这一视角。或许是因为:一直以来,作为菊花花会主会场的龙亭景区,依托的是其作为北宋皇宫遗址的历史底蕴。而万岁山武侠城景区只是作为开封菊花花会的分会场。
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开封这类历史文化名城在文旅创新时面临的共性课题:当一座城市的文化标识过于鲜明且深入人心时,任何跳出既定框架的叙事尝试都可能面临更高的预期壁垒与审视标准。万岁山武侠城此前从“大宋武侠城”更名为“武侠城”,本意即为突破单一朝代的语境限制,谋求更宽广的武侠主题表达。这也意味着在开封这座厚重历史底蕴的城市中进行内容创新,往往需要在文化正统性与创意自由度之间寻求平衡。这既是一种自我设定的“紧箍咒”,或许也是深挖文化IP价值时必须经历的探索过程。
万岁山武侠城新东区粮仓剧场新增的节目《岳飞的呐喊》是个值得关注的例子。与其他岳飞题材演出侧重武打场面或对历史人物IP更多以搞笑演绎不同,该剧聚焦于“十二道金牌”时段的心理挣扎,通过细腻的独白展现英雄的内心世界,并巧妙呼应现代观众的情感期待,最终以“秦桧一跪”将主题升华。这类节目演员规模小、单场成本可控,却能凭借扎实的剧本支撑整场演出,在吸引特定游客群体的同时,也为景区在客流量较少时维持内容品质提供了新思路。当然,这类偏重历史正剧的演出,对游客的文化认知有一定要求,其受众面可能不如轻松搞笑的互动节目广泛。如何在艺术性与大众化之间找到平衡,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
(三)
从郑国霖“一日城主”的巡游路线设计来看,其动线主要覆盖了中区、东区及新东区,这些区域恰好是万岁山近年重点投入和升级的核心板块。这一安排既是对新区容量的展示,也间接反映了景区内部的资源倾斜策略。
进入到2025年10月以后,万岁山武侠城的门票从80元上涨至100元,年卡从100元提升到150元。在价格上涨的背后,主要是因为万岁山武侠城景区五库(新东区)的扩容。这意味着景区不仅增加了硬件设施的投入,还面临着运营成本的上升,这直接体现在演出节目增加所带来的相应成本增长上。
从升级后的新东区来看,新增的“幸福能量补给站-可爱巡游”令人耳目一新。数十近百人的巡演阵容,配合精心设计的可爱风服装造型,确实能给游客带来眼前一亮的观感。这种主题设计不仅对外地游客颇具新意,对开封本地居民也颇具吸引力,因为开封既有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大多数巡演主题都以宋文化或古装造型为主。
但这随之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主题下,这数十近百人的巡演演员显然不会只参与巡游,而是需要分流到园区的其他演艺节目或NPC互动中。因此,万岁山武侠城“常换常新”的运营频率,虽然在打造游客性价比方面效果显著,但也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
从万岁山武侠城的区域热度来看,中区拥有《打铁花》《三打祝家庄》等王牌演出和以“王婆说媒”为代表的NPC互动;东区凭借一众仙侠主题NPC深受Z世代喜爱;新东区则坐拥江湖音乐节、主题巡游和全新升级的五库空间。相比之下,西区虽演出场次不少,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目目前仍仅有《城北枪声》。
在非热点节目演出期间,万岁山的西区相较于同时段其它区域的客流并不逊色,甚至还稍占优势。这主要得益于:万岁山的南门、北门都临近西区。此外,西区还分布着万岁山主要的餐饮配套区。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西区应该成为万岁山武侠城的下一个重点升级区域。
从区域内现有的节目和商家来看,一场为期两个月(2025.10-2025.11)的“宋徽宗御书钱币文化展”正在该区域举办。但相对不同的是,此次活动并非由景区主办,而是出自商户“复盛博物馆”之手。当然,该馆早在2020年就已多次试水主题展览,如古代月饼模具展、大明风华明代器物特展、文房雅玩古代文人书房用品展等,显示出其持续的内容运营意识。
以复盛博物馆为例,它为我们重新审视景区与商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传统的联营模式下,商户本质上是景区流量的“承接者”与“消耗者”。但当它主动策划并落地“宋徽宗御书钱币展”这类主题展览时,其角色就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商户开始为景区贡献独特的内容吸引力,从而具备了为整体业态“引流”的潜力,而不仅仅是“分流”现有客源。
对万岁山武侠城而言,识别并主动赋能此类优质商户,实际上也是一种“降本增效”的途径。景区无需亲自策划所有文化活动,而是可以借助商户的专业能力,以较低的成本持续丰富游客的体验内容。同时,这类深具文化底蕴的展览,也有助于提升万岁山的品牌格调,与景区原有的宋文化背景形成深度呼应。
若景区能进一步将此类优质商户内容纳入官方宣传体系,给予相应的流量支持和资源倾斜,就能构建良性的“内容共生”生态。景区借此获得更丰富、成本更低的内容供给和二次消费增长,商户则获得品牌提升和客流转化的更大空间。这最终将推动双方从简单的租赁分成关系,升级为紧密协作、彼此成就的“价值共同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