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景色宜人天高气爽,国庆长假正是出行的好时节。我们一行五人冒着蒙蒙细雨,随着一辆大巴车一路北往西行直奔太行。
太行山位于中国北方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河北邯郸市辖内的一段,属于东太行。
几百公里的路程,也许是乘兴而来的缘故吧,没人觉得累,稍事休息便拾级而上。天还是阴沉沉的,温度凉爽适宜。对于常年生活在大平原地区的人来说,爬山看山游山品山,也是一种新鲜感十足的体验。
太行山主体位于山西河北河南境内,南北绵延近千里,号称“八百里太行”。山体主要是红褐色的岩石,杂以灰白色相间的各式各类形态各异的山岩。那山体的颜色,与千里而来的滚滚黄河一脉相承。大部分地区植被茂密。有山有水有绿植,有石有态有故事。这里的景致便油然而生了。
一路上的雨淅淅沥沥时大时小,难得的暂停也成了游客们的奢望。但上山路上供人们休憩避雨的地方众多。行至半山腰,从几处观景台远眺太行的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地映入眼帘,别有一番情趣与景致。
太行山不似南方黄山那般秀、奇、绝、美,但也有北方名山的雄浑、壮阔、粗犷、瑰丽。太行山不似泰山那样几乎无石不刻,人迹仙踪兴盛繁多。但他自有其北方大山的别样风格与历史沉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太行山名声最显的神仙大概就是五台山上的文殊菩萨吧。那里的清凉世界是菩萨的道场,香火旺盛誉满华夏。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发源于太行一脉的王屋山。神话与传说寄托了人们的精神希冀,先辈们曾经真实的事迹却让人铭记千秋。
八十多年前,中华大地倭贼入寇酿成兵燹国难,英勇的抗战前辈在太行山一带与举兵西犯的倭寇展开殊死较量。为救亡图存保卫中华,书写了令人敬佩的历史华章。
一路秋雨一路行。雨水打湿了草木,淋湿了行人,也让我们看到了湿漉漉掩映于云雾之中的巍巍太行。悬崖峭壁之险,浑厚敦实之山,这里的风格不是秀美而是壮丽,不是奇绝清柔而是伟岸和雄健,仿佛壮硕强悍铁骨铮铮的汉子。难怪曾战斗在这里出没于太行山上的八路军与其他抗日武装,成为挺起民族脊梁的精神象征。
当年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有诗云: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颇具豪迈雄壮气势。短短几言吟出了不畏贼寇克服困难勇于肩负历史使命抗日救国的民族担当。
山路崎岖陡峭,一行人走走停停,一路欣赏一路行。或驻足赏景拍照纪念,或歇息畅聊评头论足。人们或感叹于大自然亿万年沧桑演绎的鬼斧神工,或赞叹于这山水林草交相辉映编织的人间景致。这太行山里的故事,也和着人们的兴致与秋雨洒下一路点点滴滴。
或许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更多地陶醉于江南山水的柔美灵秀更能滋生出才思才情吧。古人写太行的千古佳句较之于江南名胜算是流传较少的。曹操的“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和白居易的“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还有唐明皇的“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写出了太行山的雄浑之势。
从山腰上的栈道,远眺太行可见其巍峨雄壮之势,把栏俯视又能见行走于悬崖峭壁之上的险峻。太行山的植被松树不多,而是多种树木杂草被覆山体。景观也许没有其它名山大川那样引人入胜顿生才思,但每座山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
走峡谷。伴着绵绵细雨与山涧溪流,虽然不曾有细嚼慢咽般的品味,却也是或淙淙潺潺而过,或涓涓汩汩而出,亦或轰轰然飞瀑直下。泉眼、溪流、清潭、瀑布,在山石岩缝中穿行,山路仿佛也在与之结伴同行。
传说一千多年前,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在一道观中解救了被匪徒劫持的年轻女子赵京娘。为避免远道而来的京娘再次遇险赵匡胤千里护送直到伴其重返家乡。一路上两人兄妹相称结伴而行。这位太祖爷对京娘多方关照却秋毫无犯坐怀不乱。京娘对他暗生情愫,但志在天下的宋太祖却无心于儿女私情。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途中因曾路过东太行一带,也附会出许多颇具奇幻色彩的名胜遗迹。武安市的京娘湖,就因这则传颂千古的历史故事而得名。山水美景与历史名人相互传颂,从而演绎出更具吸引力的一段传奇佳话。或是借宋太祖这位真龙天子盛名而传山湖地方之名,或是因当地商业需要而有意传播。这都无关紧要了。
自然山水因景观之美而名扬天下,也因历史名人的故事而誉满神州。有名人神仙之访则山亦可名。京娘湖集东太行山涧众水乃成,映山含翠清凉泽秀。湖面不大却也因千里相送的千古传说而吸引了众多游客,这也是泽及当地的好事。
短短几天的行程,太行山上雨中作乐也算一番值得珍藏的记忆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