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各地文旅“选手”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力求赢得游客青睐。而在东江之畔,有一座小城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心驰神往的“宝藏之地”,吸引八方游客“奔赴县城”。它既有古村落历经岁月沉淀的深厚底蕴,也有最美旅游公路串联起的山水画卷;既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也借助体育产业推动城乡协同发展——这里,就是博罗。这座浸润千年岭南文化的古县,正以“文旅为核、体康为翼”的融合发展路径,为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篇可复制、可推广的“博罗方案”。
民宿产业提质:以品质升级与业态联动激活乡村价值
国庆小长假前后,长宁镇山下村热闹非凡,仿明代的酒旗随风飘扬,游客或在洪武投壶摊位前切磋身手,或在非遗竹编工坊里学习编织竹篮。而这份热闹背后,藏着“活化”的密码——由86间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山夏1368酒店,让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广东省古村落”,从“沉睡的文化遗产”蝶变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
据了解,该酒店以明式美学为基调,秉持“留魂焕新、古今相融”的理念,避免大拆大建,而是大量复用原有青砖,并由老工匠精心修复,保留古村的原有肌理,让游客仿若梦回明朝。自试运营至国庆期间,酒店入住率始终保持在100%,预订已排期至11月。“早上古街散步,下午农场摘菜,晚上欣赏灯光秀,简直像穿越回明朝生活。”来自佛山的李女士刚在酒店的国风变装区换上明代襦裙,一边拍照一边感叹,“这一刻太美好了。”
而以宋式诗意为韵的过云山居,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入住体验。这里,新宋式建筑群临水而筑,将竹编、题刻、枯山水等宋韵美学元素,融入山水田园之中,生动复现东坡诗词中“飞来家禽自语”的诗意栖居。
山夏1368酒店与过云山居的火爆并非个例。在博罗,一个个特色住宿项目正持续推动区域民宿产业加速升级。今年3月,璞若山居民宿、慢享榄园度假民宿、浮生六季・望山民宿、悠然山居民宿共同荣登全国民宿黑松露榜单,展现出博罗民宿的品质与实力。此外,博罗瞄准高品质旅游需求,成功引入裸心、过云山居等国内知名乡村酒店品牌,依托头部品牌实现服务供给升级与能级跃升。这些品牌的落地,不仅带来了与自然深度融合的高端住宿体验,更配套了覆盖餐饮、会议、亲子互动等多元业态,推动服务理念从“满足基础停留”向“提供品质休闲”跨越,显著提升了区域旅游的综合服务能力与休闲体验品质。
据了解,目前博罗现有乡村酒店(民宿)316间,成功入选“年度最具投资潜力目的地”,乡村民宿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24年,博罗新增民宿173家,总数突破1000家、床位数达3.3万张。在“高端品牌引领、乡村民宿筑基”的产业格局推动下,不仅提升了博罗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通过“品牌下沉—人才回流—文化唤醒”的良性循环,让乡村从“文旅目的地”转变为“价值创造地”。
最美旅游公路:串联山水人文的文旅体验纽带
在引领区内,218最美旅游公路如一条缀满风光的绸带,蜿蜒穿梭于博罗的缤纷景致间,这条串联起自然生态与人文底蕴的交通动脉,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激活县域文旅新活力。
驶出罗浮山高速路口,道路两旁的“218旅游公路”和“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标识美观醒目。沿着最美旅游公路驱车游玩,形态各异的艺术装置点缀其间,俨然成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流量密码”。
“站在观景环上,微风伴着绿意扑面而来,随手一拍都是山水画!”十月底,来自深圳的游客周女士在218最美旅游公路绿屏石滩的艺术装置前,举起手机从不同角度记录眼前美景。直径达16.5米的观景环凌空悬于峭壁边缘,下沉式广场与悬浮平台构成双层景观框架,巧妙地将山水风光框成一幅流动的画,成为游客定格美景的绝佳选择。
这个因公路而生的“网红地标”,在国庆假期期间,单日单点接待游客量超过2000人次,其中约八成游客来自广深莞等大湾区城市,不少人更是专程为打卡这一艺术装置而来。
各个驿站里,一杯杯豆花拿铁、罗浮山茶、东坡茶乐事等本地特色饮品,刚推出就成了游客争先品尝的“爆款”。摩旅爱好者与骑行爱好者围坐闲谈,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沿途所见的秀丽风光。“一路风景绝了!各个驿站和艺术装置的间距设置得特别合理,骑累了就坐下喝杯咖啡、看看山景,这种‘边骑边玩’的惬意,是其他路线比不了的。” 骑行爱好者邓先生赞不绝口,他表示,此前骑行群里常有人分享这条公路的美景与攻略,趁着国庆假期,他立刻约上好友前来深度体验。
不远处的下浪大幕艺术装置,则透着几分诗意。溪水潺潺间,孩子们光着脚丫踩水嬉戏,清脆的笑声随溪风飘散;家长们围坐一旁,手捧山茶慢饮,静静感受着“暑至临溪濯足”的闲适。“特意带家人来寻东坡诗句里的意境,没想到这些艺术装置把文化和自然融得这么好。”来自广州的林先生的话道出了不少游客的心声。
据了解,218最美旅游公路博罗段总长约62公里,沿途错落分布着2个功能驿站与5个特色艺术装置——这些“小而美”的配套节点,既为过往游人提供了休憩观景的便利,更通过艺术化设计与在地文化的融合,赋予旅途更多的互动乐趣。
沿着公路探访,游客不仅能够饱览如画风光,还可在驿站中通过投影纪录片了解乡村农耕故事,品尝当地新鲜果蔬、山茶油等特产与手信……不仅让短途游更有“深度”,更推动博罗文旅从“单一观光”向“体验经济”转型。218最美旅游公路正将“公路经济”升级为“富民经济”,助力博罗文旅向优质化、高端化稳步迈进。
非遗活态传承:以创新实践延续岭南文化根脉
在园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粤韵婉转回荡,一场以“传承非遗 弘扬国粹”为主题的粤剧曲艺暑期公益课堂在此热闹开讲。数十名青少年围坐一堂,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沉浸式感受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这是博罗县非遗保护工作中,以鲜活课堂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
作为博罗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园洲粤剧曾因演出场景减少、年轻群体关注度不足面临传承挑战。为了留住这一独特的文化根脉,博罗致力于对当地粤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推广,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探索粤剧与校园教育融合的新路径。如今,园洲镇已开设多场粤剧公益课,从基础的唱腔练习到简单的折子戏表演,逐步培养起少年群体对传统戏曲的兴趣,让古老粤韵重新在城乡街巷间流转。“焕活”的粤剧文化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了当地文旅的“活招牌”。春节、中秋、重阳等重要节日,不时上演的精彩粤剧曲艺晚会,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感受这一独特的文化魅力。
粤剧的“焕活”,是博罗非遗保护工作的生动注脚。在这片承载着岭南文化记忆的土地上,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博罗剪纸、客家山歌、龙华大鼓、公庄客家酿豆腐制作技艺等多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通过多元举措实现“活态传承”。近年来,博罗始终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构建起多方协同的保护体系:县非遗保护中心统筹编制专项规划,为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提供传承补贴与技艺展示平台;罗浮山非遗体验馆、龙华镇非遗文化街区等10余处场所,将非遗技艺展示与文旅体验相结合;常态化开展“非遗购物节”“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让剪纸、客家刺绣等技艺走出工坊,融入文创产品开发,既保留传统内核,又增添时代活力。
随着引领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这些非遗正逐步走进越来越多游客的视野。罗浮山百草油成了游客争先购买的“香饽饽”,客家豆腐花被列入在游客的必吃清单,融合剪纸、客家刺绣元素的文创产品,也成为了亲朋好友间互相馈赠的伴手礼。
从校园里少年们的粤剧唱腔,到罗浮山百草油传承人的匠心酿造,再到田间地头传唱的客家山歌——博罗正以细致的保护、创新的传承方式,让非遗“活”在当下。行走今日博罗,古戏台上的传统折子戏与非遗工坊里的创新手作相映成趣,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互动,不仅守护着地方历史记忆,更为文化强县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化力量,让岭南文化的基因在传承中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体育生态融合:以“生态+体育”激活城乡发展新活力
10月7日,“喜迎十五运”2025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亲子徒步活动在罗浮山力天梦幻乐园启程。数百组亲子家庭沿着显岗水库环湖绿道漫步前行,在青山碧水间感受生态之美,在乡土风情中切身感受“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城乡蝶变。
此次徒步活动正是博罗构建“生态+体育”场景的具体实践。依托罗浮山生态基底,博罗全面启动横河4000亩户外运动小镇建设,同步提升沿线12公里环湖绿道,串联周边骑行道、郊野径、露营地等运动场景,可开展森林徒步、登山、越野跑等39项户外运动。正如参与徒步的深圳家长李先生所说:“既能带孩子亲近自然,又能体验专业运动设施,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
从单一活动到全域发展,博罗体育正构建起多层次赛事体系与产业生态。随着深圳磨房户外运动中心落户,不仅带来亲子徒步、骑行嘉年华等群众赛事,更策划了山地自行车赛等专业赛事,打破了传统旅游季节性局限。与此同时,运动器材制造、户外服装定制等上下游产业加速集聚,显岗水库周边民宿、餐饮业态也因赛事经济焕发活力,郭前村等村落通过参与运动场景运营,实现村民增收,让“体育红利”切实惠及城乡发展。
博罗,这片充满活力与底蕴的土地,正以乡村民宿产业升级为笔、最美旅游公路建设为墨、非遗保护传承为韵、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为章,绘就一幅文旅体深度融合的绚丽画卷。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县的时代征程中,博罗不断探索创新,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文旅新业态“火”起来、体育经济“热”起来,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向着更具魅力与竞争力的文化强县目标稳步迈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