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起渐凉那阵儿,我衣柜里的薄外套还没来得及熨平,就被同事按头安利了丽江 ——“你再在空调房里对着 Excel 叹气,头发都要比古城的石板路还糙了”。想想也是,最近连喝冰美式都得加半杯温水,不如去南方找点儿暖乎乎的热闹,于是拎着个装了两件厚毛衣的背包,就往丽江古城奔了。
刚踏进古城那会儿,我差点被石板路 “绊” 了个趔趄 —— 不是路不平,是满街的香味太勾人,眼睛盯着左边烤乳扇的焦香,脚却不自觉往右边飘着酸辣味儿的鸡豆凉粉摊挪,整个人跟被美食牵了线的木偶似的。后来才发现,这古城的路哪儿是路啊,明明是 “美食迷宫”,走着走着就能撞见惊喜:转角的腊排骨火锅店飘着肉香,门口挂着的排骨串得跟糖葫芦似的;巷尾的鲜花饼铺子更绝,刚出炉的饼子掰开,玫瑰馅儿能流心,甜得一点儿不腻,连吃三个都没觉得齁。
不过得先说实话,丽江古城的 “人多”,是得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的。我去四方街那天,恰逢周末,挤得跟早高峰的地铁似的 —— 想拍张大水车的全景,镜头里总能闯进几个举着自拍杆的游客;想买碗冰粉,得在摊位前排十分钟队,还得提防着被身后的人踩掉鞋。有次我想找个安静的角落歇脚,绕了三条巷才发现一家没满座的咖啡馆,坐下时才发觉,连喝杯咖啡都得 “抢” 位置,这热闹劲儿,是真够足的。
再说说古城的 “商业化”,这确实是绕不开的点。沿街走一圈,十家店有八家卖的是差不多的东西:义乌产的民族风手链、印着 “丽江” 二字的 T 恤、包装得花里胡哨的 “特产” 茶叶,连卖银饰的铺子,都长得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次我问一个摊主,这银镯子是不是当地手工做的,他含糊其辞地说 “差不多”,后来才知道,大多是批量进货的。还有些客栈老板,见人就凑上来问 “住店不?能看雪山”,热情得有点儿让人招架不住,少了点儿古城该有的从容。
但要是因此说丽江古城不好,那也太冤枉它了。你得赶个大早去逛,比如七点多,天刚亮透,石板路上还沾着点儿秋露,踩上去凉丝丝的。那会儿游客少,巷子里只有扫地的阿婆,拿着竹扫帚 “沙沙” 地扫着落叶,偶尔能听见客栈里传来的鸡鸣,木楼的窗棂上挂着的红灯笼,还没被风吹得晃悠,整座古城安安静静的,像刚睡醒的姑娘,透着股子温柔劲儿。
还有那些藏在深巷里的老院子,推门进去能看见天井里种着三角梅,花瓣落了一地,老板泡着本地的普洱茶,跟你唠唠古城的旧事 —— 说以前这儿没有这么多游客,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着陶罐,装着自酿的梅子酒;说大水车旁边的那棵老槐树,已经有几十年的岁数了,见证了古城从安静到热闹的变迁。这些细碎的事儿,比那些商业化的店铺,更能让人摸到丽江的 “魂”。
我在古城待了三天,每天不是在吃,就是在找吃的:早上嗦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中午啃腊排骨,晚上蹲在路边吃烤串,临走还打包了两盒鲜花饼和一罐桂花酿。离开那天,秋风吹得更凉了,我裹紧外套,手里攥着刚买的热乎烤乳扇,突然觉得,虽然古城商业化重了些,人也多到需要 “挤着走”,但它的好,是实实在在的 —— 是美食能填满你的胃,是清晨的安静能抚平你的慌,是哪怕挤在人群里,也能感受到的那份烟火气。
就像我来时想的那样,这趟秋凉里的丽江行,没让人失望。它确实不是传说中那种 “与世隔绝” 的净土,有商业化的烟火,也有熙攘的人群,但正因为这些,才显得真实。下次要是再想找个地方 “躲” 几天,我大概还会来这儿 —— 毕竟,能让人吃撑了走不动道,还能在清晨的石板路上找到片刻安宁的地方,可不多见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