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两则关于景区的新闻引发热议。辽宁本溪老边沟景区禁止游客采摘、手持枫叶,连捡拾掉落于地的枫叶都不行,被部分网友质疑“小题大做”;与此同时,云南大理喜洲古镇的三千亩网红稻田虽明确告知游客“爱惜粮食,请勿踩踏”,却仍挡不住游客进入稻田肆意摆弄、打卡拍照,致使现场一片狼藉。
这两个案例,指向了同一个命题:我们在旅游时是否过分追求体验感,遗忘了更为基本的价值底线?
枫叶飘落大地而不允许捡拾,这样的规定看似不近人情,却是景区基于生态保护的正当之举。据科普解释,林地上枯枝、落叶、树皮、花、果等的堆积层,通过微生物作用腐烂分解成腐殖质,能为林地的土壤提供养分,并有保蓄水分的作用。喜洲古镇网红稻田的归属性质就更明显。它并非无主之地,而是被所有者用作景观。既然只是景观,游客就应当遵守限定,止于在稻田外驻足欣赏,而不应践踏亵玩。这是对财产权的尊重,也是遵守法律底线。
道理如此简单,景区的规定也很明晰,遗憾的是部分游客仍然表示不理解,反倒质疑景区“不近人情”。在网红稻田里,有游客在面对“不要往里踩了,报警了”的规劝时,竟有恃无恐地回应“报吧,吓唬谁呢”。
这种倾向背后或许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在社交媒体时代,旅游已然从私人体验转变为公共展示,“打卡”文化催生出将一切景观道具化、背景化的冲动。枫叶不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成为照片中的道具;稻田也不再是珍贵的粮食,而是自拍的背景板。这种道具化思维还延伸到个体身上。今年双节长假期间,大量游客涌向景德镇,围堵“鸡排哥”求合影,全然不顾他的体力消耗,最终,疲于奔命的“鸡排哥”不得不暂停营业休息。
当景观、个体都被简化为流量素材、社交货币,其原本的生态意义、法规限定、财产属性、人格尊严便被抛诸脑后,内在价值不可避免地被稀释、被异化。
然而,旅游不是无拘无束地放纵情绪,对“打卡”的追求更不能凌驾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之上。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旅游伦理,认识到最美的风景是能够持续存在的风景,最有价值的体验是不损害他人权益的体验。当我们学会在界限内欣赏美,美才能获得最长久的生命力,旅游也才能真正成为一场与自然、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美好相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