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明转机,再坐大巴,六个小时的山路把“颠簸”刻进骨头里,直到看见怒江在谷底翻着白浪,才敢相信,腊吐底村真的藏在海拔3000米的云里。晨雾比太阳起得早,裹着木楞房的尖顶,远远望去像飘在半空的小孤岛。
在海拔3000米的云里,藏着许多村落。(摄/随访者)
山路上撞见一个背着竹篓的姑娘,二十岁出头的样子,脸上还带着青涩,脚步却稳得很。竹篓带子深深地勒在她的肩上。记者凑近一看,里面装着孩子的作业本、几罐奶粉,还有印着碎花的布。
“下山赶集,得走两三个小时。”她说话时盯着脚边的碎石路,生怕踩空。路的一侧是陡崖,怒江的涛声顺着风飘上来,轰隆隆的,让人心里发紧。
后来才知道,她是傈僳族,95后,而且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峡谷里偶尔飘来歌声,调子软乎乎的。向导说那是傈僳族的童谣,傈僳族唱生活的歌;还有怒族的《哦得得》,唱的是孩子的童年。福贡这地方,32个民族挤在山河褶皱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唱的却都是一样的事:盼日子安稳,盼孩子长大。
9月末的雨刚停,我们没带复杂设备,只揣了本笔记本就跟着向导往村里走。我们没想做什么“采访”,就想看看这片地图上都显“小众”的地方,木楞房里的妈妈们,每天过着怎样的日子。
山河褶皱里,
藏着三十二个民族的生活与牵挂
只有亲身来到福贡县,才知道福贡的样子,是怒江“雕”出来的。江水从北向南劈开横断山脉,把县城嵌在峡谷深处,没有平坦的柏油路,村寨大多散落在海拔两三千米的山上,腊吐底村就是其中之一。
木楞房在傈僳族中尤为常见,外形酷似一个大木匣。(摄/随访者)
在这里,“下山”不是简单的出行,得踩着碎石路、抓着路边的树枝慢慢挪。村民背回的竹篓里,装的不只是生活用品,更是山里母婴最实际的需求。宝宝的奶粉不能断,孕期的鸡蛋要攒够,这些在平原地区随手可得的东西,在这里要靠脚步一寸寸丈量。
但福贡不是只有“偏远”的标签。根据最新人口普查,云南省怒江自治州福贡县共有32个少数民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的乡亲们住在一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这些歌不是唱给游客听的,是唱给生活的。
9月23日,我们走进第一户人家时,正怀着身孕的90后妈妈,坐在火塘边添柴,竹编篮子就放在脚边,里面盖着靛蓝的粗布毯子。“那是大女儿小时候用的,现在偶尔会用来给小女儿当小床。”这位妈妈说。4岁的大女儿扎着羊角辫,攥着颗刚剥好的花生,凑到火塘边想帮妈妈添柴,却被她笑着拦了回去:“烫,等你再长高些。”
火塘其实就是火坑,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中都会有这种用土石砌成的生火设施,多呈1米见方,既可以给屋子取暖,又可以煨煮食物。(摄/随访者)
记者试着背起墙角的竹篓,刚直起身就觉得肩膀一沉,竹篓带子像根硬绳似的硌着肉。很难想象,这位年轻妈妈每次要背着比这更重的东西,在悬崖边的路上走两三个小时。
待得久了,还能听见村民们唱歌。有人在田埂上起了个头,远处木楞房里的人就跟着应和,调子软乎乎的,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时哼的那种。这些歌谣的语言不一样,旋律也不同,可藏在里面的心思都一样,那就是盼着孩子健康长大,盼着日子能安稳。当阳光落在他们笑着的脸上时,我们突然就懂了,32个民族的歌谣,是32份对生活的热爱,把大家的心愿拧成了一股绳。
走进高山家庭,
听见年轻妈妈的心事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继续走访村里的母婴家庭,遇到的妈妈大多是90后,年纪不大,却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第二户人家的木楞房不大,墙上贴着两张奖状,是这位妈妈5岁的大儿子得的“乖学生”奖。妈妈正给1岁多的小儿子换尿布,动作轻柔得像在碰棉花。火塘上挂着铜壶,水正烧得冒烟,她说等会儿要煮芋头,给孩子们当点心。桌上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盛着琥珀色的蜂蜜,还带着小块的蜂巢。妈妈说这是自家养的蜂,泡了水让我们尝尝,甜得带着山野的清润。
在这里成长的孩子,既有来自妈妈的守护,又有大山和怒江的庇护。(摄/随访者)
聊起养娃的难处,她揉了揉衣角:“最担心孩子生病,下山看医生要走好久,有时候只能先找村医拿点药。”说着,她指了指窗台上的小药箱,里面放着几包感冒药,是上次村医来的时候给的。
第三户人家的小儿子才几个月,是我们遇到的最小的宝宝。妈妈带着孩子坐在门槛上刺绣,阳光洒在房门前。小家伙看到我们,表现得很是好奇。“这是老三了,”妈妈笑着说,“大儿子已经上小学,老二4岁,这个是最小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她的眼神里满是温柔。
傈僳族妇女心灵手巧。独具特色的傈僳族刺绣,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手工爱好。(摄/随访者)
第三十三首歌谣,
用守护把温暖唱进峡谷
今年从春到夏再到秋,从江西井冈山到贵州镇宁,再到云南福贡,记者跟随着金领冠50°超凡守护公益团队的脚步,一直朝着“帮助母婴”的方向行进着。从2024年开始,金领冠正式启动50°超凡守护公益行动,至今已累计向有需要的母婴家庭捐赠了超过859万元营养物资,全国8省24县近6000个母婴家庭从中获益。
在福贡,他们举办了村医培训,与当地的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进村民家里送去温暖。一路走下来,他们手把手递过去物资和坐下来耐心地听妈妈们说话,给人的感觉一点不像“做公益”,更像是走亲戚。
公益团队走进村民家中送温暖。(摄/随访者)
公益团队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为村医举办培训会,是想让健康知识留在山里,让妈妈们遇到问题时,身边就有能问的人。从培训举办至今,累计400余位乡村医生参与其中,进一步夯实了母婴健康的基层守护力量。
这次金领冠邀请母婴专家在福贡县开展母婴健康知识培训,同时也把入户走访做到木楞房里,是想知道妈妈们真正需要什么,把奶粉、营养手册这些实在的帮助,递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金领冠50°超凡守护公益团队每到一站,都会开展村医培训,夯实母婴健康的基层守护力量。(摄/随访者)
就像张杰唱的《守护》里那句“这一生,守护你一路光亮”,金领冠的公益,就是这样陪着山里的妈妈:教她们怎么照顾孕期的自己,教她们怎么喂好宝宝,陪着孩子们从襁褓里的小不点,长成能跑能跳的小大人。
公益行动结束那天,在山顶上年轻妈妈家的火塘边,志愿者唱起了《守护》,傈僳族妈妈们用她们的语言跟着哼,歌声飘在峡谷里,混着怒江的涛声,成了最特别的旋律。
那一刻,我们突然明白,福贡的三十二个民族,有三十二首唱给生活的歌谣。而金领冠带来的,是第三十三首歌谣。这首“歌”不是飘在风里的旋律,是村医笔记本上记满的知识点,是妈妈手里握着的营养手册,是宝宝喝着奶粉时满足的咂嘴声,是我们一起背过的竹篓、尝过的蜂巢蜂蜜,也是所有人眼里对孩子的期盼。
离开腊吐底村时,云雾又悄悄漫了上来,错落的木楞房再次化作云海里的孤岛。
志愿者和宝宝、妈妈的身影。(摄/随访者)
但这一次,心境已然不同——我知道,火塘边的妈妈们,多了份踏实守护;竹篓里的奶粉,是经过营养配比的配方奶,能为宝宝补充成长所需的营养,伴着他们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志愿者手把手教的冲泡方法,终会在山里扎下深根,抽枝展叶。
就像怒江的江水带着滋养两岸的使命永不停歇,金领冠的“超凡守护”也早已超越产品本身,成为一份扎根乡土的公益承诺,让科学喂养的理念真正走进每一户人家,让每个宝宝都能拥有健康成长的底气,让每位妈妈的坚韧都能被温柔托举。
而那些藏在峡谷褶皱里的温暖故事、那些关于爱与守护的歌谣,终将随着这份“授人以渔”的坚持不断传递,唱给每一个向阳生长的孩子,也唱给每一位用爱撑起家的妈妈,更唱给公益路上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的这一份担当。
作者 | 段念
校对 | 遇见
排版 | 言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