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当天,秦皇岛港口工业旅游区热闹得很,200多号航海爱好者开着76条帆船往海里走,所有风帆都是五星红旗的样式,蓝色海面上撒着一片红,看着就提气。但你可能没多想,这片能玩帆船的海,前些年还满是运煤船,是正经“北煤南运”的核心枢纽,装的全是黑乎乎的煤炭。
要说这秦皇岛港,历史真不短,1898年,光绪皇帝点头让它自己开埠建港,在当时的北方,这是独一份能自己做主的口岸。选在这儿不是没道理,一来它是天然不冻港,冬天再冷也不耽误装船;二来离中国第一座开平煤矿近,挖出来的煤走津榆铁路就能到港口,不用绕远路。就这么着,原本就一个小渔村的地方,靠着港口慢慢聚了人,最后变成了现在的大城市。
后来这港口的煤炭生意,火到在行业里没对手,2007年的时候,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一年能运2亿吨煤的港口,全国沿海港口往下运的煤,有四成多都从这儿走。就算到了2024年,秦港股份下属的三个港加起来,总货物吞吐量还能有4.14亿吨,单秦皇岛港自己就有1.8亿吨。不过煤运得越火,铁路带来的麻烦也越明显。
以前运煤忙到“出圈”,铁路却把城市“割”成两半
秦皇岛一个普通地级市,居然有三个特等火车站,还分别归三个铁路局管,铁路线在城里绕来绕去,把城市分成一块一块的,形成了“铁路跑城内,公路走城外”的怪格局。本来想铁路多是好事,交通方便,可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1916年京奉铁路改线,新线路直接东西向穿了整个市区,那时候“道南”归开滦矿务局管,全是经理处、海员俱乐部、耀华玻璃厂这些跟港口相关的建筑;“道北”就是老百姓住的平民区。道南的人想出城,要么走那几个窄得不行的铁路地道桥,要么绕远路找立交桥、铁路交叉口。可地道桥老被水淹,一淹就没法走,所以当地人都吐槽“出道南,难于上青天”,这话真不是瞎编的。
还有条“小铁路”更有意思,是民国初年北边柳江、长城两家煤矿修的,本来是用来把煤运到港口的。那时候市区小,没往西扩到铁路这儿,对老百姓生活没影响。可秦皇岛东边是山海关,山和海连在一起,没地方发展,只能往西扩,后来还在西边设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这条小铁路就成了穿市区的路,住在东边的人要往西通勤,老得在路口等火车过,特耽误事。直到后来高铁成了主干道,秦皇岛站也改了站,这问题才慢慢解决。
港口带来的麻烦还不止铁路,因为港口占了海岸线,市民能去的沙滩被分成了东山浴场和西浴场,俩浴场还不连通。去东山浴场得穿过一座立交桥,桥上走客车,桥下走火车;去西浴场又得专门找铁路公路交叉口,等火车过去才能走。说实话,那时候住在秦皇岛,跟港口相关的“不方便”,当地人怕是最有体会。
可这几年,港口自己也遇到了麻烦,煤炭生意不行了,2023年、2024年,秦港股份的煤炭吞吐量连着两年往下掉。年报里说,是受了进口煤冲击、主产地减产、新能源发力这些因素影响。但秦皇岛港是市里最大的企业,好多市民都在这儿上班,要是关了港或者减规模,区域经济肯定受影响。所以“该继续运煤还是转型”,成了当地长期吵不完的焦点。
煤运下滑逼转型,“西港东迁”让老港换模样
2006年的时候,秦皇岛市终于拿出了办法,“西港东迁”,简单说就是把西港区运煤、运杂货的生产功能,全挪到东港区,腾出近400公顷土地和4.5公里海岸线,让港口从只干能源输出,改成综合物流枢纽。
东港区选得也巧,西起秦皇岛港煤五区、东至沙河口,1.7公里海岸线上专门建杂货、集装箱为主的综合性港区,承接西港迁过来的业务。而且东港区离大秦铁路更近,所有从西边来的火车都能东西向穿城而过,线路还能尽量并行排,不怎么打扰市民生活。2013年,西港区正式停止运营;2018年,原来的西港区就改成了港口工业旅游区,正式开园迎客。
现在去这个旅游区,能看到好多老工业遗址被改得特别有意思,比如一条主干道叫“铁路花海”,就是在原来铺着砾石的铁路线旁边,种了不同月份开的花。游客能踩在枕木或者铁轨上,感受真正的铁路线,还能在花海边拍照,成了网红打卡点。
甲码头上还停着以前的大型运煤船,船旁边就是原来秦港铁运公司1号楼的调车场;乙码头的吊机还立在那儿,从远处看,还能隐约看到以前运煤机的影子,不过现在还没开放参观。最实用的是原来的工作船码头,改成了有58个泊位的南山游艇帆船码头,能做教育培训、赛事活动、展览展会,还能搞海上休闲观光、海上婚礼,计划打造成航海教育培训基地和帆船赛事基地。
以前伸到海里的航标塔,现在改名叫“海誓塔”;旁边原来的机械维修车间,改成了婚庆主题的“海誓花园”,还有独属的海岸线和沙滩,婚礼能直接在海边办。说实话,这种把老工业设施改成文旅项目的思路,还真挺聪明,既没浪费老建筑,又给游客提供了新鲜体验。
以前游客来秦皇岛,要么打卡阿那亚、北戴河这些景点,要么往东去山海关古城、老龙头看古迹。但主要交通枢纽秦皇岛站在市区,去北戴河或山海关都得转车,挺麻烦。现在港口工业旅游区开了,秦皇岛海岸的景区终于连起来了,从西到东全是“打卡点”,不用再来回转车,玩着也省心。
从1898年开埠的煤港,到2007年的世界第一煤港,再到现在飘着红旗风帆的旅游地,秦皇岛港这一百多年的变化,其实是中国资源型港口转型的一个缩影。它没硬扔了自己的历史,而是把老工业遗址盘活,又找到帆船这种新玩法,既保住了就业,又给城市添了新名片。如此看来,以后要是其他资源型城市想转型,说不定还能从秦皇岛港的路子里,学到点有用的东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