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一首20年前的老歌《反方向的钟》突然在各大音乐平台飙升。
只因一个流传已久的“魔法”传说:听100遍就能让时间倒流。
上万人集体涌入评论区,许下同一个卑微的愿望——回到国庆前一天。
不仅是因为休息没够,更是因为过完八天长假,打工人已经对旅游祛魅了。
国庆旅游反向游、特种兵也踩坑
提起国庆旅游,你以为只有崂山、泰山这些热门景点糟心?今年连 “反向旅游” 的人都栽了。
有人特意选了浙江某小众古镇,想着避开人流,结果下了高速就堵了 3 小时,古镇里卖的还是烤鱿鱼、竹筒奶茶,跟老家步行街没两样;
还有人搞 “特种兵式打卡”,一天赶 3 个景点,晚上累到在民宿床上直哭,翻照片发现全是人头,连景点招牌都没拍全。
热门景点就更别提了:崂山下雨,游客困在山顶喊退票,淋着雨排几小时队才下山;
泰山夜里气温特别低,没订到酒店的人裹着租来的军大衣,在厕所门口蹲到天亮;大同古城无人机表演结束后,人潮把马路堵得水泄不通,想吃一碗饭要等好几个小时。
最气人的是 “酒店刺客”:平时 88 元的经济酒店,国庆涨到 685 元;亚朵、桔子这类快捷酒店,一晚要 1000 多。
有网友临时订房,发现周边酒店全满,最后带着老婆孩子在洗浴中心地垫上凑了一夜,第二天浑身酸痛,比上班还累。
现在的旅游越来越像 “预制菜”,换个地方还是红灯笼、文创雪糕,连 “我在 XXX 很想你” 的牌子都长得一样,玩完只剩一句 “早知道在家睡觉了”。
明知旅游是 “坑”,为啥还非要去?
有人说 “国庆人多不会错峰吗?” 可打工人的 “错峰”,从来由不得自己。2024 年中国人均带薪年假才 6.29 天,民企职工更少,不足 4 天,一年里能完整出去玩几天的,只有国庆。
春节要陪爸妈,五一只有 5 天,想带孩子去趟远的,想陪爸妈爬次山,只能赶国庆这个 “窗口期”,哪怕知道会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还有人是被 “社媒逼的”:国庆前刷朋友圈,全是 “国庆去哪玩” 的讨论;假期里,别人发的精修图、定位,像无形的催促。要是在家躺,总觉得 “别人都在玩,就我没意义”。
有个朋友说,她本来想在家补觉,结果妈妈天天说 “同事家孩子去海南了”,最后还是报了个旅行团,全程跟着导游赶行程,回来累得直后悔,可下次国庆,她大概率还会去。
对很多家庭来说,国庆旅游不是 “想不想”,是 “必须去”。有个同事为了带刚上小学的女儿去看海,提前两个月就订了酒店,国庆堵在高速上时,女儿在后座哭着说 “想回家”。
他一边哄孩子一边叹气,可看到女儿踩在沙滩上笑的时候,又觉得 “值了”。打工人的旅游,早不是自己的 “诗和远方”,是陪家人的 “珍贵时光”,再糟也得扛。
旅游再累也是 “止痛药”,下次还想冲
有人说 “国庆旅游这么糟,不如在家躺”,可真让大家选,多数人还是会出发。不是傻,是我们太需要一个 “正经放松” 的理由了。
平时上班,连累都得挤时间,周末睡一天,周一又得满血复活;而国庆旅游,哪怕累,也是 “为自己累”,是暂时跳出 “上班 - 下班 - 睡觉” 的循环。
就像我一个朋友,国庆去爬庐山,排队 3 小时坐缆车,下山又堵了 2 小时,回来吐槽了整整一周,可月底发工资时,还是悄悄收藏了 “明年国庆去桂林” 的攻略。
对打工人来说,国庆旅游不是 “解药”,是 “止痛药”—— 它有副作用,人挤人、花钱多、体验差,可吃完这颗 “药”,就能攒着劲再扛半年,直到下一个假期。
返工的地铁里,《反方向的钟》还在循环,评论区有人说 “明年国庆再也不出去了”,可下面立马有人接 “别嘴硬,明年你还会订酒店的”。
我们都知道国庆旅游会踩坑,也知道上班躲不过,可还是盼着下次放假,不是喜欢人挤人,是喜欢 “能出发” 的感觉,这是我们对抗沉闷日常的最后一点倔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