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辽源市,有一座沉默的山,当地人曾叫它“方家坟”。这里不是什么名门望族的安息之地,而是日伪时期辽源煤矿数万死难矿工的集体墓碑。
他们大多是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被招抓逼骗来的精壮汉子。他们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却被扔进了暗无天日的矿洞。
长时间在狭小空间里佝偻着身子挖矿,他们高大的身躯被压得脊柱侧弯。高强度的劳作、匮乏的食物和非人的待遇,让许多人来到矿山不到半年就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一旦倒下,等待他们的不是怜悯,而是日本监工的榔头。监工们会用“榔头和脑壳谁硬”来要挟,强迫他们继续下井,直到他们像断了弦的木偶一样,无声地倒在冰冷的煤层里。
他们的结局是后山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土坑。一层人,一层土,像填埋垃圾一样,直到整座山都被填满。后来,甚至修了露天的“炼人炉”和铁轨,用来处理源源不断的尸体。
1963年,当人们正式挖掘这座山时,在仅仅296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了179具遗骸。他们肩并肩、腿靠腿,挤在一起,每具遗骸间只有一拳的距离。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只有两具遗骸旁的印章,告诉我们他们叫田明和沈阿青。其中,16岁以下的有4具,16到20岁的有25具,还有4具女性遗骸。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5岁。
从1931年到1935年,劳工登记卡上的数字从9万多锐减到1.8万,4年间就有7万多人不知去向。而1935年之后的十年,更是连记录都消失了。满山遍野,层层叠叠的尸骨,无声地控诉着那段黑暗的历史。
如今,辽源矿工墓陈列馆讲解员徐达阔,这位土生土长的辽源人,每天都在这里为人们讲述这段往事。他从小就来这里,从最初的震撼,到长大后才真正懂得这份沉重。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这样年轻的生命换来的。他们没能看到阳光,却用血肉之躯为我们铺就了通往和平的道路。” 徐达阔更加感恩当下的每一分安宁与美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吴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