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故我在”“一生爱出片的中国人”,在这些网络热梗背后,“出片”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旅游的主线任务。
对热衷于“出片”的俊男靓女们来说,在旅游时,出片机位、必拍景点、拍照的氛围姿势等比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更需要花费时间做攻略,似乎没几张精致大片更新在社交平台上,就不算在旅行景点出现过。朋友圈里,一张张精致照都是精心打扮、细细挑选、再到后续p图的“产物”,照片似乎已经成为这些年轻人的数字社交货币。
各大社交平台随处可见网友们的“人生照片” 图源:科普中国
相信大家在不少景点都看到过这些景象—— “我说了这样拍矮!”“我这边脸不好看”“这么美的景,人拍这么丑!”“不拍了不拍了”,面对拍出的照片,总有人笑着点开手机准备精修,有人愁眉苦脸挑剔着每张照片;社交平台上,更是有不少女生吐槽男朋友拍照技术太差的帖子。今年国庆期间,社交平台上的吐槽似乎转变了方向,内容纷纷都是吐槽旅游搭档对于“出片”的过度执着,觉得互相成为了对方的“拍照助理”;一旦没“出片”成功,便影响到两个人接下来旅行的好心情。
评论区提到,“会出片的朋友能让我心情更好”。事实上,生活中大家也希望能拥有随时随地帮自己“出片”的朋友。但朋友之间的感情并不是建立在对方能否出片的基础上。相反,站在景点前半个小时只顾着自己“出片”,是否考虑了对方和周围游客的感受呢?朋友和亲人都不是工具人,情绪价值是双向的。在为了一张照片而埋怨对方时,想想是否过度夸大了照片的价值?旅行时,在场感固然重要,但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同样也是宝贵的回忆。过度注重“出片”,有时候反而会影响线下社交和旅行体验。
旅游是让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尽情地释放,是拾起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是走在流动的道路上,和身边的人一步一步地感受新事物。“出片”是在完成自己对完美人设的投射,且在社交平台发布后乐于让他人欣赏、评价,这是逐渐把自己“客体化”,无疑也异化了旅游的本质。旅游重在体验,不应该让过度注重“出片”影响旅行感受、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些瞬间。”在快乐的当下可以让对方按下快门替自己记录,可以借由照片保留珍贵而美好的回忆。但不要逼迫对方成为“出片”的工具人,也不要因为对社交平台自我人设的焦虑,就把情绪投射到身边的人上。
电影《白日梦想家》里有句台词:“如果我喜欢某个瞬间,就不希望被相机打扰。只想沉浸其中,就在那里,就在那刻。”也许是时候放下对“出片”的执着,多用眼睛记录沿途的人文风情,多关心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旅行伙伴。
文 | 钟淑婷(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