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金秋十月,柴达木盆地的风裹挟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拂过莫河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近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看海西采访团队走进这座展馆,在文物与故事中追溯红色记忆,于发展实践里见证红色文旅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
莫河驼场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奉献与奋斗的史诗。其前身为195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曾为西藏和平解放、青藏公路建成及柴达木社会经济发展立下不朽功勋。如今,依托这段光辉历史建立的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莫河驼场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馆长张村虎在讲解)
据统计,馆内现展陈各类珍贵历史文献资料578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6件(套)、三级文物11件(套),另有近200件(套)藏品待鉴定、1000多卷历史档案整理归档。陈列馆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革命纪念馆概览》,2021年荣登央视新闻联播,让这份红色记忆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与传承。
“这些路线图是战士和驼工一步一步丈量绘制的,当年没有道路,完成极难。”馆长张存虎介绍道。两张1951年、1953年的进藏路线图与一面进藏五星红旗,构成国家一级文物。泛黄图纸上的密集标记,记录着驼队翻越雪山、穿越戈壁的艰辛;鲜红的五星红旗下,凝结着开拓者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赤子之心。
(依一九五一年秋季范明进藏材料绘制地图(仿制品))
历经三代人70年的不懈奋斗,莫河骆驼场已从最初的物资运输总队,蜕变为“农牧业、盐业、旅游业三业并举”,涵盖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经济林开发利用、盐湖露天开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具体领域的现代化企业。
目前,骆驼场共有土地面积47.2万亩,盐湖面积3052.5亩,是全国农垦百家良种企业之一,也是国家级青海骆驼(柴达木双峰驼)种质资源保护场及柴达木绒山羊原种场。
(驼工礼堂)
作为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莫河驼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距茶卡盐湖仅10公里,距青海湖150公里,周边哈里哈图景区、都兰吐谷浑墓葬群等景点环绕,成为青海西部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如今,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势头正劲:参观纪念馆、重走老青藏线、参观莫河窑洞、在驼工礼堂开展党建活动等;亲子与课外实践项目吸引着游客走进驼奶厂、喂养幼驼、采摘野生枸杞与高原果蔬等。
(母驼抚育幼驼)
值得一提的是,莫河驼场还是国家级青海骆驼种质资源保护场,柴达木双峰驼作为青海特有品种进入国家名录库,它们是五十年代初运粮援藏骆驼的后代,流淌着“红色基因”,是名副其实的“功勋驼”。如今,以驼奶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让“沙漠之舟”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产业劲舟”。
从当年的“驼铃悠扬”到如今的“产业兴旺”,莫河驼场的变迁见证了红色资源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未来驼场将进一步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两路精神”,积极打造“两路精神青海传承教育基地”,让更多年轻人通过实物与故事读懂边疆发展史诗。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古老驼铃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莫河驼场以红色文旅为核心、产业振兴为支撑,在青藏高原上绘就着生机勃勃的发展新图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