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两次到了青藏高原,寻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感受长江文化的高起点。站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之巅,凝望那一座座表情丰富的山,或者神秘,或者威严,或者圣洁,给人震撼、令人敬畏。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海底世界。在2.8亿年前的二叠纪早期,盘古大陆开始分离,特提斯海逐渐形成;在大约两亿年前,印支造山运动发生,古中华大地地壳隆起,沉睡的海底被托出水面,水落石出,形成了今天的青藏高原;在大约1.4亿年前到7000万年前,燕山造山运动使青藏高原继续被抬高,深藏的海沟被完美地抬起,三峡和巫山十二峰横空出世,神女峰的山顶至今能闻到海的味道;在三四千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青藏、云贵两大高原联袂并起,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数万年来,西部之水冲破七百里厚的石壁,奔腾东去,万里长江从此形成。所以说,长江是自然的造化、力量的产物。
纵观长江上下,水网发达。八大支流汩汩滔滔,四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700多条小支流、3600多条小小支流千回百转、水脉相通,4万多个中小湖泊和水库星罗棋布、蓄水待发;京杭大运河在扬州与长江连通,长江、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部贯通。百川东到海,万流总归宗,孕育了古老文明的世界大河中,唯有长江有如此豪迈之气象。
自然的长江也是文化的长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长江之水泛起的哲学波光、形成的水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内核之一。
但长江也是脆弱的。水善利万物,曾几何时,万物却不善待于长江。面对昔日之痛,习近平总书记心疼地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鲜明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我们欣慰地看到,今天的长江正在恢复应有的生机,成效明显。
因神奇而令人敬畏,因脆弱才需要守护,长江呼唤我们以心相待。
“我家住在长江边”这个活动的主题很温暖。我生长在长江畔,家住在长江边,曾工作在长江上,对长江有刻骨铭心的感情。长江入梦,梦回长江,经常是一觉醒来,长江变成一条细细的河,挂在我的眼角。参加今天的活动,作为长航的老同事,《中国水运报》的老作者,我感受到了交通人、长航人的主动作为、自觉担当;宜宾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在保护长江上起到了领头作用。“我家住在长江边”这个活动让我们体感到了沿江儿女对长江母亲的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对中华大地来说,长江是大地的筋脉;对交通而言,她是动脉;对水利而言,她是命脉;对电力而言,她是水脉;对经济而言,她是国脉;对文化而言,她是根脉;对精神而言,她是文脉;对中华传统而言,长江是龙脉;对中华民族而言,长江是魂脉;对中华儿女而言,长江是血脉。千山同根,万水同源,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华儿女的“床前明月”,是中华民族的集体乡愁。相信“我家住在长江边”的主题活动,会让更多的人关注长江、热爱长江,增强长江意识、了解长江文化,支持长江航运事业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喝过长江水的人,心里永远流淌着一条长江。
在此,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作者系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原总编辑刘汉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