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闻莫斯科地铁站是“移动的地下艺术殿堂”,我们特意请导游调整行程,将晚餐后的时间留给这场独特的“地下巡礼”——先探访几座代表性车站:革命广场站、十月站、共青团站、新庄站(门捷列夫站)、基辅站,最后我们在文化公园站下车上到地面,前往国立皇家马戏团,让艺术体验从地下延伸至舞台。
图1、地铁革命广场站
莫斯科地铁自1935年开通,便不止是交通枢纽:深达50-100米的隧道可容纳400万人战时掩蔽,44座车站被列为俄罗斯文化遗产,更以巴洛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搭配大理石、马赛克与水晶吊灯,赢得“地下宫殿”的美誉。其中马雅可夫斯基站凭借“深层柱式”设计斩获国际大奖,不锈钢拱廊与“苏维埃天空”马赛克画至今仍是经典。
图2、地铁革命广场站出入口
跟着地导小赵的脚步,我们从3号线切入,再乘环线穿梭于核心站点,每推开一扇地铁门,都像闯入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一、革命广场站(红场站)
作为3号线的艺术标杆,1938年开放的它至今保留着斯大林时期的厚重质感。棕色乌拉尔大理石拱门间,76座青铜雕塑沿墙而立——艺术家马特维·马尼泽尔以工人、农民、军人为原型,刻画出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其中“边防军与军犬”雕像最受欢迎,乘客们代代相传“摸狗鼻求好运”的习俗,让铜制狗鼻被摸得锃亮,成了站内最温暖的“打卡点”。搭配复古的黄铜灯具与酒红色车厢,这里更像一座沉浸式的地下雕塑博物馆。
图2、革命广场站内的铜塑像
二、十月站
1954年启用的它,以环线上“深邃的艺术枢纽”身份存在——既能换乘索科利尼斯线,又用设计诉说十月革命的历史。设计师伊利亚·罗钦选用灰黑花岗岩铺就墙面,搭配白色大理石浅浮雕,将革命场景娓娓道来;圆拱形大厅与纵深的电梯系统交织,行走其中,仿佛在历史与现实的隧道里穿梭,厚重感扑面而来。
图3、十月站内一景
三、共青团站
5号线上的这座车站,是俄罗斯“爱国精神的视觉表达”。1952年开放至今,金色穹顶下悬挂着典雅吊灯,白色石膏画框里,八幅马赛克镶嵌画(保罗·科林创作)是绝对主角:六幅描绘涅瓦王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等历史将领,另两幅经岁月调整后,以祖国母亲与列宁形象传递时代记忆。古典大理石柱面与花岗岩地板相映,让通勤也成了一场触碰民族荣誉的旅程。
图4、共青团站的吊灯
四、新庄站(门捷列夫站)
5号环线上的它,因32块玻璃彩绘成为“地下玻璃艺术展廊”。前苏联壁画家帕维尔·科林以建筑师、农学家等劳动者为原型,搭配克里姆林宫红星图案,将苏联时期的社会风貌绘于玻璃之上;再融合斯大林时期的新古典主义穹顶(马赛克拼图装饰),庄重中透着对劳动者的敬意,也让“门捷列夫站”的别名多了几分艺术温度。
图5、新庄站的玻璃画
五、基辅站
作为苏联地铁建筑的巅峰之作,它用“金碧辉煌的友谊画卷”诠释艺术高度。新古典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碰撞,青铜装饰、大理石墙面与水晶吊灯撑起恢弘气场,数百平方米的马赛克壁画更是核心——既描绘乌克兰历史场景,也诉说俄乌传统友谊。1979年列入苏联文化遗产,2013年升级为俄罗斯联邦级文化遗产,如今仍在承载日均数万乘客的同时,保留着防空洞功能。
图6、基辅站里的列宁像
图7、基辅站里的斯大林像
图8、基辅站里的浮雕像
六、文化公园站
1950年开通的它,是“艺术与自然的衔接点”——站内以苏联青年为主题的大理石浅浮雕充满活力,古典穹顶与精雕壁画让等待列车的时光变得鲜活。文化公园地铁站的设计结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每个细节都匠心独运,站内装饰了以苏联青年为主题的大理石浅浮雕。古典风格的穹顶、精雕细琢的壁画,以及那些仿佛诉说着历史的古老物件,都让人不禁驻足。站台中央的高尔基金色头像,似在无声指引:出了站,不远处便是绿意盎然的高尔基公园。
图9、文化公园站内的高尔基头像
从文化公园站走出地面时,暮色刚好降临。我们快步走向国立皇家马戏团,500元人民币的票价,换来了一场属于俄罗斯“国粹”的震撼——19点刚过,灯光亮起,杂技演员的轻盈、驯兽师的默契,与白天地铁站的静态艺术形成奇妙呼应。毕竟在俄罗斯,马戏与芭蕾舞一样,都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艺术骄傲。
边车,2025年10月14日 写于广西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