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融合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如何串联起依托泰山文化而产生的文物遗迹,成为发展泰山文化的重要课题。
10月14-15日,海岱文化谱新篇—“返故乡·看发展”网络名人山东行活动走进戴村坝博物馆、肥城市博物馆、岱庙,看其如何构筑起“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
戴村坝旁 聆听运河心跳
戴村坝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距今有600余年的历史。大坝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坝体设计巧妙,起到“引汶济运”的作用,虽历经数百年,任洪水千磨万击,岿然不动,有“大运河之心”“天下第一坝”之誉。
近日,戴村坝博物馆相继完成升级改造,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全新的展陈布局、数字化互动体验,让千年运河文化从展柜走向人心,吸引市民与游客,在东平湖畔感受运河文脉的澎湃律动。
网络名人一行走进戴村坝博物馆,策划修建戴村坝的水利专家白英的石像矗立在门口,仿佛在诉说着戴村坝的“前世今生”。戴村坝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平米,由序厅、运河之心、戴坝修筑、科学治水、治水名人、运兴东平以及3D影院组成。在这座仿古建筑内,保存有诸多与戴村坝坝体相关的珍贵历史文物。
据了解,戴村坝博物馆通过图片、引水模型、3D影院和非遗视频等形式,展示戴村坝的历史、价值、功能和作用,不断加深参观者对戴村坝水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随后,网络名人一行登上宽阔的戴村坝,举目远望,长长的大坝若一条巨龙,横卧在宽阔的汶河之上。坝台上游,水面宽阔,一望无际,天水相连。
记者了解到,戴村坝与“都江堰”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坝”。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核心构成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运河之心”之称。
据悉,戴村坝全长1599.5米,由主石坝、窦公堤和灰土坝构成 ,主石坝长437.5米,略成弧形,由北向南又分为玲珑坝、乱石坝、滚水坝三段,三坝分级漫水,可保证坝体防洪安全和济运引水量。窦公堤为千米堤防,迎水面由巨石砌成,可缓冲汶河来水。灰土坝为三合土坝,长262米,当主石坝漫水超过2米时,此坝自行漫水。这种分级漫水的设计,不仅实现了排洪防溢,还通过调蓄汶水以济运,保障了京杭大运河的畅通。
汶水滔滔,奔流不息;古坝巍巍,屹立不倒。戴村坝这座经历了六百余年风雨的水利奇迹,正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创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继续书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成为传承中华治水文明和弘扬现代水利精神的重要载体。
君子之邑 探寻文明印记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肥城,这座以桃文化闻名的城市,其历史底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厚。肥城市博物馆则是以“君子文化”为核心,勾勒出古肥子国的人文底色。
步入肥城市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从远古时期的石器、陶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瓷器、书画,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展区,精美的青铜鼎、尊、壶等器物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些器物造型庄重华丽,纹饰细腻繁缛,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这些青铜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区,更是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青花瓷的淡雅清新、粉彩瓷的艳丽多姿、斗彩瓷的精巧别致,让大家目不暇接。这些瓷器不仅体现了当时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也使得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得以展现在大家眼前。
泰山圣殿 赓续泰山文化
作为泰山文化的核心载体,岱庙堪称泰山文化的“根与魂”。岱庙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帝王多有亲临岱庙,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不仅为岱庙注入了至高无上的皇家威严,也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荣辱与历史变迁。岱庙,它不仅仅是一座庙宇,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10月15日上午,网络名人走进岱庙,从古老的建筑到珍贵的文物,每一处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底蕴,大家不时驻足欣赏、交流讨论。
这座始建于汉代、拓建于唐宋的古建筑群,按帝王宫城形制营造,10万平方米的规制中,中轴线贯穿遥参亭、天贶殿等核心建筑,尽显皇家祭祀圣地的恢弘气象。
1988年岱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体建筑——天贶殿,创建于宋代,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规格营造,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殿内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我国现存道教壁画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岱庙碑碣林立,现存自秦汉以来的历代碑碣石刻211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此外,岱庙内古木参天,有古树名木200余株,“汉柏”“唐槐”最为著名。在这其中,挺拔高耸的“汉柏连理”令大家赞叹不已。
从岱庙的皇家祭祀文化到戴村坝的运河文明,再到肥城的君子遗风,如同三条文化脉络,在泰安大地上交织汇聚。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空间,或凭文物溯源,或借科技焕新,让“文化泰安”的形象愈发鲜活可感,成为传承齐鲁文脉、连接古今对话的重要桥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