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琅琊千年文脉与当代传承交织的时光长河里,琅琊古城静静矗立。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浮躁喧嚣,唯有青砖灰瓦承载着岁月沉淀的温润,藏着临沂人对 “古城” 最本真的独特理解。这座以复刻琅琊历史风貌为初心的古城,用手艺人的坚守、市井烟火的温度、文化传承的诚意,迎接每一位往来游客。它不仅是一座可供游览的城,更成为临沂大地上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地,让琅琊文化在当代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古城里的“慢手艺”,藏着文化传承的实在。在古城东街“琅琊木作”铺前,老手艺人带着徒弟打磨桃木梳,桌上摆着刚做好的“羲之笔”木雕,每一件都刻着细小的琅琊纹样。“来这里的孩子居多,我多做了些小摆件,不图卖多少钱,就想让娃们知道咱临沂的老手艺。”旁边的剪纸摊前,非遗传承人教游客剪“沂蒙红嫂”图案,“不收学费,只希望大家把‘琅琊故事’带回家”。琅琊古城的“慢手艺”,让文化传承有了具体的载体,它不用“文化IP”炒作,只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让游客触摸到琅琊历史的温度。
巷子里的“烟火气”,透着民生为本的真诚。古城西街的小吃巷里,没有高价“网红套餐”,只有临沂人熟悉的味道:3元一个的糁汤包子、5元一碗的豆腐脑,摊主们笑着给游客加一勺免费的咸菜。这份“不宰客、不抬价”的实在,比任何“欢迎标语”都更能赢得人心。同时,古城里还留着本地人的“生活痕迹”:街角的便民服务站能免费充电、借雨伞,环卫工人随时清扫落叶,就连卫生间门口都摆着游客遗失的儿童玩具,等着失主来领。这种“不把游客当‘外人’”的氛围,让古城不是冰冷的“打卡景点”,而是有温度的“生活空间”。
古城里的“活历史”,比灯光秀更有感染力。节假日期间,古城中心的“琅琊书院”每天都有两场“羲之书法体验课”,志愿者们带着游客临摹《兰亭集序》的片段,墙上挂着本地学生的书法作品,没有刻意营造的“古风表演”,却让书法文化变得可参与、可感知。傍晚时分,古城广场上的“琅琊故事会”最受欢迎,老人讲“王羲之洗砚池”的传说,孩子说“孟良崮战役”的故事,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舞台灯光,只有真诚的分享。琅琊古城的“活历史”,用最简单的方式,让游客走进故事里——它不用“高科技”包装,只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让琅琊文化真正“活”在当下,这才是古城该有的“传承智慧”。
一座古城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网红打卡点,而在于是否能让游客找到 “文化归属感”,是否能让本地人留住 “生活记忆”。这份 “不跟风、重本真” 的坚持,不仅是琅琊古城自身的独特魅力,更是对 “古城发展与文化传承” 的深刻探索 —— 毕竟,只有守住文化的 “真味道”,留住历史的根与魂,古城才能在时光流转中真正 “活” 下去,让文化传承之路越走越远。
来源:今日头条·土豆罐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