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I韩错
编辑I韩错
前言
假期出门的朋友,大概率都体验过这种“魔幻”:天阴得能拧出水,高速堵到服务区入口,几公里路撞见多起事故,可景区、博物馆照样挤得挪不开脚。
这两年假期出行,早就不是“冷门小众”的选择,而是“全民狂欢”——哪怕要面对“鬼探头”“硬加塞”,大家也非要在五一、国庆凑这个热闹,到底图啥?
更多人愿意走出去“看人”,还是在原地“休息”
先看组实打实的数据:交通运输部说10月1日到8日,全国跨区域人员日均流动3.04亿人次,比2024年日均增长6.2%。
出行
以前没人去的小众寺庙、野外景点,现在都得提前预约,连博物馆都成了“网红打卡点”,有人算过,节前节后各请3天假,加上调休能拼出16天长假,可真能请下6天假错峰的,那都是“神人”。
多数人只能挤在公共假期出门,但为啥2020年前没这么夸张?其实是大家活得更“通透”了——与其平时憋着,不如趁假期哪怕挤一点,也要换个环境透透气。
这种“通透”早就藏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出行
“反向出行”成风:11个热门城市地铁客流今年降了2%,但美团、携程的县域游订单涨了40%,越来越多人不想在大城市扎堆,转而跑去小县城逛古镇、吃农家菜,图的就是个清净。
消费越来越理性:福建假期前三天门票总收入涨了18.4%,可人均消费只涨2.4%;安徽更明显,门票收入涨7.2%,人均消费反而微降0.8%,说白了,大家愿意出门,但不想当“冤大头”。
现在的“穷游”更是刷新认知,有网友说今年夏天花3500元,用75天逛了33个城市,从西宁到哈尔滨,再到香港、澳门,还在大连到威海的轮渡上看了日出。
虽然没法想象这笔钱怎么覆盖所有开支,但这种“低成本出行”的思路,已经成了不少人的选择:睡帐篷代替酒店,自驾走到哪算哪,人多的景区走马观花不花钱,只在吃当地小吃上花点钱。
不过,和文旅行业的火爆比起来,电影行业就有点“冷清”了,据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截止10月8日15时44分,国庆档总票房(含预售)破18亿,虽然三四线城市贡献了一半票房,小镇青年成了主力,但上半年总票房不到300亿,光靠《哪吒》154亿撑场面,其他影片几乎没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票价,今年国庆档平均37元,比去年降12%,是近年首次跌破40元——以前影院觉得疫情后大家愿意花高价看电影,结果观众用脚投票,倒逼影院降价,可就算降价,观影人次还是上不去。
影院
更离谱的是,影院还在疯狂扩张。
截至2024年,全国有1.3万家影院、8.1万块银幕,票房倒退回2015年水平,影院数量却是当年的两倍,上座率只有5.7%。也就是说,除了四大档期,百座影厅可能就几个人看。
2025年更夸张,截至8月又新增4356块银幕,快逼近10万块了,为啥观众少了还建影院?
大概是想着“下沉市场”有机会,去年新增影院里716家在三四五线城市;另外商场还在新建,影院成了商场的“标配”,可这根本没考虑实际需求。
私人影院
其实说到底,无论是文旅的火爆还是电影的冷清,核心都是“供需匹配”的问题,文旅行业知道大家想出门,所以玩法越来越多:有钱的能深度游、出境游,没钱的能穷游、县域游,从租车到民宿,从网红小吃街到名山大川,总有适合的选择。
可电影行业呢?要么是套路化的“教育片”,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要么是翻拍翻车的“正能量片”,把复杂故事改得面目全非;要么是特效堆砌、剧情稀碎的“流量片”,看完只剩满脑子问号。
国庆档
景区再挤,至少能看到真山真水;电影再便宜,烂片只会浪费假期。
假期出行的“人挤人”,看似是无奈,其实是大家对“快乐”的刚需——哪怕路上堵、景区挤,也要暂时逃离日常的压力,而电影行业要想回暖,光靠降价、建影院没用,得先把内容做好,毕竟没人愿意在难得的假期里,花了钱还受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