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成都来的快乐中年人,刚从北京故宫回来,说真的,那地方白天挤得像赶庙会,晚上却清净得能听见脚步声,这反差大得让人不敢信。我本来以为故宫就是红墙黄瓦的大房子,进去了才知道,热闹的地方全是坑,冷清的角落倒藏着真东西。一进午门就蒙圈,跟着人流往太和殿挤,太阳晒得人头皮发麻,想凑近看看那三层台阶都难,只能跟着往前蹭,连房檐上的小兽都看得模模糊糊。那些热门大殿看着高大,里面空荡荡的,除了几块牌子啥也没有,根本不知道以前皇上在这儿干些啥。中午想找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卖水的地方排老长的队,一瓶矿泉水要好几块,比外面贵多了,站在太阳底下喝水,汗顺着脖子往下淌,黏在衣服上难受得很。
后来我才摸清门道,别跟旅游团挤中轴线,往西走有条冷门路线,人少还能看到好东西,这波操作算是找对了流量密码。先说武英殿,好多人路过都不进,其实这儿以前是皇家修书的地方,像现在的顶级出版社,《四库全书》都是从这儿刻出来的。现在里面摆着瓷器展,有个叫瓷母的大瓶子,堆了十几种工艺,听说乾隆当年就是想别人没有的我都有,才弄出这么个宝贝,古人能做出来,确实够厉害。从武英殿出来往北走是断虹桥,这桥比紫禁城还老,有人说是元朝的遗址,桥上的狮子特别逗,有个狮子姿势怪得很,民间说是道光皇帝儿子的化身,虽然正史没记录,但带着故事看就有意思多了。再往北是冰窖,现在改成餐厅了,摸着墙还凉丝丝的,以前冬天工匠从河里凿冰存这儿,夏天按等级分着用,跟现在的空调一个意思,古人这思路真挺实用。
慈宁宫那边更有看头,以前是孝庄太后住的地儿,她没住正殿,死在了东南角房,北京人都说有钱不住东南房,那地儿窝风还光线差,康熙为了纪念她,还把那房子拆了挪到陵寝去了。现在这儿摆着佛教雕塑展,能感觉到当年的清净劲儿。旁边寿康宫是乾隆给妈建的干休所,里面的展特别实在,小到桌上的碗、墙上的画,都按当年的记录复原,展柜里还有本旧账本,记着太后每天吃的点心,比好多复原展靠谱多了。从慈宁宫出来斜对面是隆宗门,匾上有个小箭头,是嘉庆年间起义军射上去的,嘉庆没让人拆,就是想记着这耻辱,看着那箭头,比在历史书里看文字带劲多了。进了隆宗门左手边是军机处,相当于以前的核心办公区,听说张之洞刚当军机大臣的时候,到门口还摸了摸后脖子,因为以前外人擅闯是要杀头的,可见这儿规矩多严。
逛故宫得挑对时间,这可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千万别踩坑。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中轴线全是旅游团,咱别凑那热闹。建议早上九点先去武英殿,那时候人少,能好好看瓷器展,中午在冰窖吃个饭歇会儿,下午三点后再去三大殿,那时候人少,站在太和殿台阶上拍照,几乎没路人。我上次四点去的,阳光正好,拍出来的照片没一个乱入的。对了,出发前一定要查故宫官网,武英殿有时候有特展,寿康宫偶尔闭馆维护,我朋友上次没查,去了发现武英殿闭馆,悔得直拍大腿。故宫这几年变化真不小,以前听人说就是些锁着门的老房子,现在不光晚上能进,还有智能讲解器可以租,对着建筑一扫,就能听见讲过去的事儿,连我这没多少文化的人都能听明白。神武门旁边有文创商店,角楼那儿还有咖啡喝,坐在院子里看着红墙绿瓦,倒也舒坦。
有回我赶上个百年大展,本来想看看热闹,结果差点被排队劝退,这体验真是一言难尽。有人说为了看《清明上河图》排到深夜十一点,展区动线设置得不够合理,还有人插队,后来工作人员给排队的人发热水取暖。以前故宫下午五点就闭馆,那次为了展览,闭馆时间按现场情况来,工作人员说已经约上门票的观众,没有不让排队的道理,后来也说会优化调整。我没敢去凑那热闹,转头去了宁寿宫,那是乾隆给自己养老修的,里面的花园特别清净,分了四进院,一环套一环,既有南方园林的秀气,又有皇家的气派。倦勤斋里有幅通景画,听说有一百七十平方米大,隔着月洞门看,远山和小花跟真的一样,这画以前没人敢修,老匠人修了十几年才复原。旁边景阳宫是明朝妃嫔住的地方,有个宫女在这儿住了三十年,算是真正的冷宫,白天路过没人留意,晚上灯光照着宫墙,倒能琢磨出点以前的冷清劲儿。故宫里房间有八千七百多间,藏的宝贝数不清,好多在展厅里隔着玻璃,白天光线不好看不清,晚上有些展览开夜场,灯光照着那些字画瓷器,清楚多了。
我觉得逛故宫真不用追那些热门打卡点,那些冷门地方才藏着真东西,能看到后妃的日常,能摸到工匠的智慧,还能想起历史上的事儿。像冰窖能让人想起古人怎么避暑,寿康宫的展能知道太后当年怎么生活,断虹桥的狮子能听着民间故事解闷。要是光挤在中轴线,除了人潮啥也记不住,花钱遭罪还看不着东西。以后再有人去故宫,我肯定让他们别往人堆里扎,好好逛逛西边那些角落,准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