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考古成果展共展出近百件珍贵展品
《石启北疆·旧石器时代华章——呼和浩特大窑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
近年来,呼和浩特深入挖掘厚重历史文化根脉,盘活丰富文博资源,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焕发新活力,在博物馆展陈中讲活故事,在考古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积蓄力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化发展新答卷。
背靠大青山的武川县,正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理念,全力推进北疆文化生态园项目。在这片万亩规划土地上,名人园、观景亭、北魏印象等景观节点正在有序建设中,将深厚的人文底蕴巧妙编织进“首府后花园”的生态肌理。
“项目已经完成了总工程量的70%,明年7月份将达到初步运营条件。”北疆文化生态园项目负责人王铎介绍道。这一进度标志着呼和浩特在生态与文化深度融合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谈及项目的创新理念,武川县青山农文旅公司总经理吕厚介绍:“我们采用独特的场景式游览模式,全力构建高品质、沉浸式、文化性的旅游产品,目标是打造成集生态观光、商业服务、文化展示体验、娱乐休闲生活、生态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北疆文化生态园,使其成为呼和浩特市新型的旅游目的地。”
围绕这一愿景,武川县构建了清晰的“一心一环六大功能区”空间布局。以博物馆为核心枢纽,通过游览环线串联起景区内各功能区域,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武川博物馆馆长郭海介绍:“自开馆以来,我们已经接待游客近16万人次。依托南山绿色生态,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博物馆了解武川的历史文化,感受武川的美丽风光。”这一数字见证了文化遗产活化带来的吸引力。
在北疆文化生态园以“生态+文化”模式唤醒地域人文活力的同时,呼和浩特在文化遗产活化版图上,还精心布局着跨越地域的文物交流。
走进大窑遗址公园,可以看到旧石器时代的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珍贵文物。这些看似粗粝的石块,将内蒙古地区的人类活动史追溯至50万年前。它们与周口店北京人同期,见证了远古文明的晨光。如今,这些沉睡已久的文物正在被唤醒,成为讲述北疆故事的新主角。
今年9月16日,《石启北疆·旧石器时代华章——呼和浩特大窑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文物的展示,更是跨越千里的文明对话。
呼和浩特博物院大窑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陈鹏表示:“我们将建立‘发掘、修复、建档、展示’全链条保护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遗址信息进行永久保存,并继续深化考古研究,让遗址的历史价值得到更充分的阐释与传播。”
文物“走出去”的同时,呼和浩特也在积极推动文化“引进来”。据了解,2026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化展》将来到呼和浩特博物院进行回访交流。届时,呼和浩特市民及游客将有机会近距离领略周口店遗址的深厚文化魅力。这种双向交流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文化遗产在流动中焕发新生。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撑。今年,呼和浩特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批考古发掘资质,同时,城市考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这一重要举措填补了呼和浩特市专业考古机构的空白,为后续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筑牢了根基。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杨彩霞 文/图)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韩舒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