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总是厚重,坚实,宽阔的,以前没办法真正体会,如今看到一位湖北父亲对9岁儿子的爱,终于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
据新闻报道,从2025年10月1日开始,来自湖北的父亲余先生正式带着他9岁的儿子小景从湖南慈利县出发,开启了一场长达1045公里,终点为山东聊城的徒步旅程。
而为了这趟旅程,余先生牺牲了很多,他直接放弃了在深圳的将近每月2万元的工作,还在徒步之前给儿子小景报了一个体育锻炼特训班,在徒步之前还仔细地做攻略,规划行程,考虑到徒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余先生还做了相应的措施。
如今明明交通很发达,这1045公里的路程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实现。
可余先生非要和儿子通过徒步的方式完成,全是因为余先生的儿子小景被确诊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俗称的“多动症”。
这种病很难靠纯药物治愈,必须通过康复训练的手法。
而徒步正好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有性价比的治愈方式。
为此,余先生才和另外两个同样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开启了这趟旅程。
他们期待着这趟旅程能够真正改善孩子的病情。
那么,这趟旅程到底进行得怎样了?网友们得知他们的经历后又是怎样的看法?

2025年10月14日,余先生和儿子小景在湖北荆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此时距离他们从湖南慈利县出发已经过去整整14天,他们也已经顺利地通过徒步的方式来到了湖北荆门。
接受采访时,余先生向记者表示,“这14天的徒步旅程虽然艰辛,但因为儿子小景很愿意配合,再加上另外两组家长的帮助,一切都是相对顺利的。”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9岁的小景,小景表示,“虽然辛苦,但因为有另外两个孩子陪伴,他觉得很快乐,很充实。”
看得出来,无论是余先生还是小景,脸上都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通过进一步的采访,记者也了解到了关于这场徒步旅行的更多信息。
原来,这场徒步源自于一次偶然。

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余先生特意去学校为儿子小景办了休学一年的手续,随后把小景送去湖南张家界的一个特训营里,让小景接受长达半年的体育锻炼,想通过这种方式治疗小景的多动症。
特训营的活动结束后,余先生遇到了这样两组家长,他们竟然要带着孩子徒步从特训营回到千里之外的老家,两组家长表示,“这种徒步的方式,非常有利于治愈孩子。”
余先生听后,深受启发,想着既如此,不如自己也带着孩子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徒步。
之后余先生便主动联系了两组家长,随后他们三组家长便带着孩子开启了这场徒步。
因为其中一个孩子的老家位于山东聊城,他们便将徒步的终点设为山东聊城。
他们查了一下,从湖南慈利县出发到山东聊城距离为1045公里,1045公里的距离便成为了他们此次的目标。

而为了让徒步更高效地进行,他们3家也制定了一个计划,需要在60天的时间里完成这场徒步,每天将徒步行走25公里。
从10月1号出发到10月14号,转眼间他们的旅程已经进行了1/4,已经来到了湖北荆门。
目前一切顺利,他们也终于坚持了下来。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余先生表示,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便是孩子的体力问题,孩子毕竟才9岁,以前也很少做家务,如今一下子走这么远的路,孩子的身体吃不消,常常抱怨。
同时他们还忍受着恶劣的环境,比如高温,泥泞的小路等等。
在路上,吃饭也并不是那么及时,食材也并不如自己想象得好。
但尽管如此,余先生和小景仍表示,“他们将一直坚持,直到到达终点。”

因为余先生觉得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旅行,他也将徒步的点点滴滴拍下来分享到网络上。
然而没想到的是,网友们在看到余先生的分享后,除了一部分网友表示赞同外,另外也有不少的网友表现出了质疑和不理解。
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说这种方法不可取,纯属折腾。
他们说这种病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治愈过程,最好是配合医生,通过吃药以及一些细水长流的方式去治愈。
而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旅行完全属于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没有任何效果。
何况孩子还很年幼,身体还在发育,不应该带孩子吃苦,这对他不公平,也会影响到他的身体。
甚至有人说,如果这样的方式也行,那干脆不去医院了。

还有网友说,他们根本不必没苦硬吃,想徒步,完全可以在家里进行,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来到户外这种没有保证的地方。
当看到余先生为了治疗儿子放弃了高薪工作,甚至有网友觉得余先生的做法不应该,觉得余先生是不是有些太过儿戏了?
总之,说什么的都有,大家反倒觉得余先生这个人欠思考,不够稳重。
大家的讨论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件事,1000个读者必定有1000个哈姆雷特。
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
得出的结论自然千差万别。
那么,正如网友们所说的,余先生是属于多此一举吗?他的决定是欠考虑的吗?
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治愈儿子?无需如此折腾呢?

实际上,大家真的误会余先生了,也根本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余先生的立场上着想。
要知道余先生是从2024年年底开始,就已经放弃了工作,专心为小景治疗。
当时小景突然被查出患有多动症,余先生感到非常意外和担忧,他觉得这种病会严重影响儿子的未来。
因为患有这种病的孩子注意力没办法集中,很明显是没办法专心学习知识的,可小景这个孩子头脑很聪明,如果因为这一点耽误了学习,从而影响了前途,余先生想想都觉得没办法接受这个现实。
从那时起,余先生内心就只有一个想法,放弃手头的一切,专心陪孩子治病。

当时的余先生也的确为小景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四处打听,看有没有治疗效果较好的医院,在儿子接受治疗期间,余先生也在询问有没有更快速的方法,担心儿子会对同一个治疗方法厌倦,余先生还时常给儿子变换方法。
余先生既希望儿子的情况能够快速治愈,同时希望不要让儿子受太多的委屈。
就在7个月前,余先生给儿子报名了那个训练班,当时余先生也跟着儿子去了,全程陪同。
作为父亲,余先生不仅在训练班监督着儿子,在儿子受累时也会时常鼓励儿子。
在余先生的一番努力下,儿子在训练班的恢复效果很好。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余先生从别的家长那里得知,徒步是一种更高效的方法。
在那样的心情下,余先生怎么能不心动?
怎么能不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呢?
最后余先生便果断和儿子小景踏上了此次旅程。
所以在我们看来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是哗众取宠,在一位父亲看来,则是最为珍贵的机会。

有句话叫做,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是当事人,不能够体会当事人当前的心情。
在旁观者看来,做一件事应该考虑性价比,应该考虑实际情况。
从中找出最优解,这才是合适的。
但对于当事人,也就是小景的父亲余先生来说,他首先考虑的则是儿子的恢复效果。
他宁愿付出再多的苦,也希望通过这次旅程治愈儿子,他就算牺牲了一些不该牺牲的,他也希望能够为儿子争分夺秒,让他尽快好起来。
因为他知道,别的失去了都可以尽力地挽回,但若儿子的病情耽误了,则影响他的一生。
作为父亲,他没办法过多地考虑性价比,他所有的决定都是在考虑儿子本身。
所以这种看似哗众取宠,多此一举的做法,实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为宽阔的爱。
余先生和儿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父母那些奇奇怪怪的,看似没有性价比的举动,其实藏着对子女最大的爱。
在外人看来始终不能理解的行为,如果用爱去解释,则变得天衣无缝。
是爱,让他们变成了孤勇者。
所以很多时候在评价一件事情时,应该多多考虑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当事人对亲人的爱。
如此,才能给出更为合理的评价。

如今,余先生和小景的旅程还在继续,有过了之前的经验,他们也将变得更加坚强,相信这段旅程他们能够顺利并且如期地完成,也相信旅程结束后他们会有所收获,小景的情况会有所好转。
而旅程结束后,对于余先生来说也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他需要努力赚钱,将耽误掉的一些东西尽快弥补回来,加上他仍要继续照顾儿子,他身上的负担依然很重。
最后,也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理解余先生,也可以更多地给予余先生一些鼓励,让他对眼前的路充满希望,也能够和儿子迎接更为美好的明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