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超长假期,霏霏细雨也挡不住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热情,渭南旅游市场交出亮眼的成绩单,纳入全市监测的37个重点景区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60.74万人次,推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中省主流媒体也纷纷聚焦渭南,从形式多样、体验丰富的文旅活动到浓厚热烈的节日氛围,从景区服务、客流量到特色文旅资源,图文并茂的报道传遍海内外。
渭南,有何独到之处,何以成为游客“没来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心灵故乡?
渭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的美誉。这片土地上,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强大的文旅吸引力。
山河盛景,天然画卷。渭南坐拥多项顶级自然资源。西岳华山以“奇险天下第一山”著称,吸引无数登山者挑战自我、涤荡心灵;合阳洽川湿地处女泉,黄河蜿蜒流淌,鹭鸟翩飞,勾勒出“黄河最美在渭南”的生态画卷,也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情诗意的发生地;少华山森林公园四季分明,是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踏雪的休闲度假胜地;潼关古城处渭河、洛河与黄河交汇之地,三龙共舞,秦岭逶迤,构成华夏独一无二的“岳渎相望”绝景。这些星罗棋布的天然美景,尽情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秋天的少华山景区色彩斑斓宛如画卷
风味人间,美食名片。渭南的面食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早已超越果腹之需,成为一张张烟火气十足的“文化名片”。渭南时辰包子面皮酥软、馅料鲜香,一口咬下满是时光沉淀的滋味;蒲城水盆羊肉汤清肉烂,月牙饼夹肉配鲜汤,是早餐的“硬核”温暖;合阳踅面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方便面”,油香浓郁,辣味悠长;潼关肉夹馍干酥脆香,裹入香气扑鼻的卤肉,堪称“中式汉堡”的顶流;富平太后饼源自唐代贡品,咸甜脆爽,品种多样。这些美食融合了渭南深厚的历史与地域特色,让游客在咀嚼间润心润胃,读懂这座城的温情。
▲香味扑鼻的潼关肉夹馍
非遗瑰宝,人文浸润。渭南是《诗经》的发源地,曾诞生“字圣”仓颉、“史圣”司马迁等传奇人物。白水仓颉庙,古朴典雅的飞檐斗拱、砖木雕刻和叙事古碑,五千年树龄的“仓颉手植柏”,无声见证着文明的传承。依山而建的司马迁祠,传递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精神。将相故里蒲城,王鼎、井勿幕、杨虎城、李仪祉等一个个光耀史册的杰出人物,以其果敢与担当展现渭南人的格局、胸怀与魅力。华州皮影戏用非遗技艺活化千年传说,剪纸在一开一合间剪出美好祈愿。这些璀璨的文化,是渭南最深的魅力所在,也是游客可触摸、可品味、可感知的旅游之魂。
渭南的钟灵毓秀、卧虎藏龙,从来不是单一的风景,而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交响。双节期间,从华山之巅到黄河岸边,从博物馆之夜到古街巷弄,各大景点持续火爆,整个渭南沉浸在欢庆与文化的交融之中。
华山景区单日接待量持续高位运行,央视等主流媒体纷纷关注百名文艺爱好者穿梭于华山标志性景点的多场次合唱、著名艺术家吴为山“何以为山”的文化之约,网络达人的雨中登华山、普通游客登山看日出,不同角度的解读,让这座“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魂再度惊艳世人。
潼关古城景区人流如织,黄河老腔、华州皮影、永济背冰等秦晋豫三地非遗精华轮番登场,潼关肉夹馍、合阳踅面、潼关酱菜等非遗美食挑动味蕾,《折戟辞汉》《潼关吏》等实景演出场场爆满,生动再现历史场景,让游客在恢弘的叙事中感受历史的壮阔与深情。中华郡景区凭借非遗绝技“火虎”等超高人气表演和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成为全省重点监测旅游景区中的“流量担当”之一。洽川湿地打造的《诗经》温泉之旅,仓颉庙开展华服识字、投壶……互动均获得游客广泛好评。
▲中华郡景区非遗绝技“火壶”表演爆火
渭南市博物馆以展厅为流动舞台,先后推出诗词朗诵与情景演绎、“泥条盘筑法”制陶体验与“红领巾讲解员”特色服务,展现渭南的山水人文与红色精神。大荔丰图义仓推出“阎公冬枣宴”等实景演艺、游客体验项目与互动项目,也让文旅融合更具趣味与深度。
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领“通关文牒”、解锁“芮国密码”闯关互动旅游项目,游客可凭借文牒畅行馆内各个古芮国主题场景,在寓教于乐的文化之旅中,揭开古芮国的神秘面纱,增进了游客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各县市纷纷开启的“文化狂欢模式”,尽情地展示多元多彩的独特文化,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游客结构呈现多元化、跨区域趋势,过夜游客占比显著提升,带动了民宿、酒店、餐饮、文创等二次消费强劲增长,实现了从“人流”到“人留”、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的转变。
渭南以全新视野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开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宠客”模式,让游客愿意来、停下来、住下来。
深挖文化基因,构建全域格局。系统梳理文化家底,构建“两带三区多极”发展格局,通过景区扩容升级、区域联动,打造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廊道和乡村休闲精品线路。“行走渭南·读懂中国”等宣传,多维度展示独特魅力和文脉传承,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实现从“路过”到“沉浸”的转变。
科技赋能体验,打造文旅新IP。创新“文化+体验”新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也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华山景区“中国红+非遗+潮玩”多维体验,激发游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潼关古城情景剧,重现古关隘历史底蕴。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体验,实现优秀文化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潼关软籽石榴收获季,村民在果园采摘石榴
产业跨界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开展跨界尝试,实现“农文商旅”深度融合。在潼关软籽石榴园,提供采摘与文创体验,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也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咖旅”体验新场景。在司马迁祠,研学团队“写竹简、悟初心”,让历史从课本走入现实。“非遗+民宿”的崛起,为游客提供了“白天观景、体验非遗、晚上看戏”的全链条体验,极大提升了文化内涵与消费价值。
创新融合,从“供”“需”两端发力,既丰富了旅游供给,营造了“舒心、暖心、润心”的旅游环境,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又带动了企业和群众的增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当厚重历史与创新思维碰撞
当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交融
渭南这座被黄河滋养
被山河点缀、被三千年文脉浸润的城市
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时代
让文旅融合焕发更加绚丽光彩
成为黄河文化旅游带上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来源于潼关宣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