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友亮(左)及林杰海(右)
兰州刻葫芦
秦腔博物馆
品尝兰州三炮台
中山桥畔,黄河之滨,《街巷故事2.0》栏目这次来到了金城关黄河文化街区。在这里,来自泰国的兰州大学留学生林杰海与兰州第十一中学学生邹友亮一起体验了一项地道的本地习俗——“刮碗子”,一场围绕金城关黄河文化街区的深度文化体验之旅就此开启。
1
博览园中寻千年文脉
金城关黄河文化街区位于城关区北滨河中路。这条街巷融合了黄河文化、兰州的独特风情与现代活力,是人们体验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绝佳去处。途经金城关大舞台时,邹友亮介绍说,晚上这里常有精彩的演出。接着,他们走进了兰州桥梁博物馆。
“兰州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也是名副其实的‘桥城’。”邹友亮指着展陈资料告诉林杰海。博物馆里清晰地记录了黄河第一座桥——中山桥的“前世今生”。这座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铁桥,已横跨黄河百年。
林杰海感慨道:“中山桥我常去,没想到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古老的桥梁此刻连接的不只是黄河两岸,更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随后,他们步入秦腔博物馆,粗犷豪放的唱腔瞬间吸引了他们。“这是我爷爷奶奶最爱听的秦腔。”邹友亮介绍。林杰海初听后直言“听不懂”,但随即补充:“感觉很有力量。”
在二楼的戏服展间,色彩绚丽、纹饰精美的秦腔戏服和道具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这些衣服太有特色了,都是唱秦腔的时候穿的吗?”林杰海问。“是的,还有这些道具。”邹友亮肯定地回答,并进一步讲解,秦腔是国家级非遗,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他分享了自己的观察,表示虽然他们作为年轻人可能听不懂,但他的爷爷奶奶每天都要放着听,有时候听到动情处,还会落泪呢!
这生动的一幕,让源自古老土地的戏曲艺术,在年轻一代的叙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2
非遗馆内刻“福禄”故事
本次行程的下一站是非遗陈列馆。这里集中展示了如刻葫芦、剪纸等富有兰州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刻葫芦引起了林杰海的好奇:“葫芦上不仅能刻字,还能作画,太神奇了!”邹友亮向他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所承载的美好寓意——“福禄”,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向往。
“这个葫芦上刻的就是中山桥,我认出来了!”林杰海惊喜地发现了葫芦上刻着自己熟悉的图案,“原来刻葫芦也能讲述兰州的故事。”
现场,雕刻艺人用小刻刀和雕针,在葫芦表面一点点刻下创作的图样和纹饰,林杰海和邹友亮在一旁观摩并赞叹:“在小小的葫芦上能雕刻出这么精美的画,真是刀尖上的艺术!”观看各种刻葫芦展品,赞叹精致唯美的雕刻图案,他们领略了非遗刻葫芦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
作为独特的民间技艺,葫芦雕刻技艺在黄河沿岸已流传千余年,在2006年,兰州刻葫芦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们在一刀一刻之间,进行的不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与漫长时光的深情对话。
3
“刮碗子”里品金城韵味
“这就是‘刮碗子’,这是兰州的特色三炮台,怎么样?”在中山桥旁一处临河的茶摊子,邹友亮将盖碗茶推向林杰海。林杰海端起盖碗,轻轻拨开盖子,喝了一口浸泡着茶叶、冰糖、桂圆、枸杞、红枣的香茗,由衷赞叹:“香!”
这一口醇香,不仅打开了味蕾,也开启了对话兰州历史与文化的大门。背靠巍巍白塔山,面朝滔滔黄河水,两位年轻人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名称。“你知道兰州为什么叫金城吗?”邹友亮问。“金就是黄金的意思吗?”林杰海猜测。邹友亮解释道,关于“金城”得名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兰州地处要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城池的缔造者希望它“固若金汤,城池永固”,故而称之为“金城”。林杰海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此次丰富的文化之旅,让留学生林杰海对兰州的历史脉络、民俗风情和艺术瑰宝有了更为具体而深刻的认知。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是一次有效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展现了兰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金城”底蕴在年轻一代心中的传承。
在金城关下,黄河文化正以各种包容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探访者。
兰州日报记者 何佳琪 温纪超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