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程来曲阜观赏开城仪式,未曾想竟被‘穿越’而来的夫子所吸引!”国庆假期甫过,山东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热度仍在社交平台持续蔓延。与人们对文化节“严肃祭祀”的固有认知不同,今年曲阜街头呈现出的热闹景象,更似一场全民踊跃参与的文化盛会——老者随礼乐节拍轻动,青年追逐“孔子扮演者”合影留念,外国游客手持论语书签打卡留念,历经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正以极具生活气息的方式鲜活于当下。
文化节的根基,始终深植于对传统的敬重之中。在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上,佾舞队员身姿轻盈、衣袂飘飘,《大成乐章》的悠扬旋律穿越棂星门,三百余名参祭者依照古礼行三献之礼,每一个动作、每一段雅乐皆严格遵循典籍记载。然而,这种“守正”并非刻板的复制:今年大典首次增设“全球华人共祭”环节,海外孔子学院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其中,屏幕内外众人一同鞠躬致敬,使得“慎终追远”的情怀跨越了山海的阻隔。有网友评论道:“仪式并非仅仅是做给他人看,更是我们与文化根源的深度对话。”
真正促使文化节备受瞩目的,是蕴含于细节之中的“贴近生活”特质。在孔庙东侧的文化市集上,摊主们将论语名言印制于煎饼包装袋之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最为时尚的食品标识;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游客运用鲁绣绣制“仁”字,小朋友们手持彩线认真比画,指尖触碰的是传统技艺,心中埋下的是文化的种子。更为有趣的是“孔子问答”互动区域,青年提出“当代人如何做到‘君子不器’”的疑问,学者结合职场与生活实际给出通俗易懂的解答,原本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变为能够指导日常生活的“实用智慧”。
这场文化盛宴,早已不再是“单向输出”的舞台。来自十二个国家的留学生组成“国际体验团”,跟随非遗大师学习制作尼山砚,用毛笔书写自己名字的中文寓意;法国摄影师皮埃尔连续三天驻守孔府,镜头记录下老人为孩子讲述孔子故事、游客对着楹联轻声诵读的场景,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这里的文化并非陈列品,而是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的生活。”“孔子文化云展厅”上线后,全球超五百万人次在线“云逛展”,有人隔着屏幕临摹《论语》字帖,有人在评论区用不同语言分享自己对“和为贵”的理解,文明互鉴的暖流在指尖悄然流淌。
从公祭大典的庄严肃穆,到市集的烟火气息,再到跨越国界的文化互动,今年的孔子文化节向我们昭示:传统文化无需刻意尊崇,当它走进市集、融入日常生活、贴近百姓,自然会赢得人们的真心喜爱。正如一位曲阜本地老人所言:“往昔觉得孔子是书本中的人物,如今看来,他就在我们街头巷尾的热闹之中。”这份热闹,正是文化传承的最佳体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