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假期
吕梁文旅“热力全开”
南原柿子节
乡村秋游新体验
□ 记者 刘子璇
图为游客在牛心柿子文化展览馆内参观。
刘子璇 摄
柿子这种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味道鲜美,而且“柿”字和“事”同音,寓意着事事如意、心想事成。10月2日,孝义南原柿子节在兑镇镇南原新民柿业专业合作社千亩“牛心柿子”基地温情启幕。为期三天的盛宴,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更是一次与自然亲近、感受秋日丰收的绝佳机会。游客们络绎不绝,纷纷踏足这片金色的土地,沉醉于乡村的美丽与“柿”间的美味之中。
走进南原柿乡小游园,抬眼望去,柿子树挂满硕果,与一盏盏橙色的“柿子”灯笼共同营造出喜庆的氛围,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留念。大家纷纷撸起袖子,手拿工具,兴致勃勃地加入采摘队伍,互相比试看谁摘的柿子又圆又大,感受丰收的喜悦。挂满果实的柿子树下,丰富体验让人目不暇接:一边是柿子宴的香甜、民俗娱乐的趣味、农事体验的鲜活、文艺展演的精彩,一边是柿子蛋糕制作、柿饼匠心加工、DIY手工创作等时尚玩法,吸引游客积极参与。此次柿子节还专为中小学生开设了研学劳动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读懂农耕文明的厚重。“我专程带孩子从离石赶过来参加孝义的柿子节,让孩子在田埂上亲手摸一摸柿子树的纹路,掂一掂刚摘下来的柿子有多沉,比在课堂上听‘农耕’‘丰收’要真切多啦!”一名游客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以前只知道新民村的柿饼味道好,原来这里还有一座文化馆。”在牛心柿子文化展览馆内,许多游客不禁感叹道。牛心柿是孝义特产,尤其以兑镇镇新民村的柿子最为出名,素有“下庄柿子喜煞人,不吃一口没精神”的说法。因此,孝义牛心柿也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称号,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声名远扬,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展厅内,游客们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了解柿子这一古老水果的栽培历史、发展变迁、柿饼制作技艺、延伸产品等内容。各种柿子品种标本展示区和各类柿子周边产品陈列柜是吸引大家驻足“打卡”的热门区域。
挂在树上的“金蛋蛋”,也是老百姓的“金串串”。自2018年新民柿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土地流转模式,将村民闲置柿地集中管理、优质加工、统一销售,为村集体与农户带来稳定收益,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19年新民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高舞柿子龙头、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连续几年举办牛心柿文化节,让牛心柿子成为兑镇镇南塬的致富产业。“这次活动期间,我们专门邀请了不少网红达人走进直播间推介咱们孝义的特色牛心柿子,同时也把当地其他优质农产品带出来,就是想实实在在帮农户打通产销对接的‘快车道’,让大家的增收路走得更顺、更快。”新民柿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表示。
留村
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 记者 高茜
图为情景剧《留村记忆——再忆沁园春》。
高茜 摄
金秋送爽,“双节”同庆。在国庆与中秋交织的8天长假里,许多人踏上旅途,奔赴心中的“诗与远方”。10月1日的石楼县义牒镇留村,天朗气清。沁园春文化园内热闹非凡,广场四周人头攒动,孩子们追着飘扬的红旗嬉笑奔跑,大人们举着相机,对着红墙黛瓦的陕北民居频频按下快门,等候观演的游客沿着村道自觉排起了长龙,期待着一场特殊的“红色约会”。
“早就听说这儿的演出能跟着剧情走,还能坐在当年毛主席住过的院子里观看演出,特意带着老人和孩子从柳林赶过来!”来自周边县城的游客高娜,一边细心地给孩子整理着红军帽造型的发卡,一边难掩兴奋地向身旁人分享着期待。
上午11时整,一阵悠扬婉转的陕北民歌声,顺着古朴窑洞的窗户缓缓飘出,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只见身着蓝布衫、扎着羊角辫的村民演员们,从巷口款款走来,少年“高石娃”挥舞着小手,欢快地跑出人群,高声喊道:“乡亲们,红军同志快到啦,咱们快去村口接一接!”随着他充满活力的脚步,这场由石楼县委宣传部精心打造的红色文旅情景剧《留村记忆——再忆沁园春》,正式拉开了帷幕。
该剧以1936年红军东征驻扎留村、毛泽东在此挥毫创作《沁园春·雪》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创新采用“行进式”观演模式,让观众“走进”历史。游客们纷纷跟在“高石娃”身后,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村路移步换景,沉浸式感受那段峥嵘岁月。在“欢迎”板块,村民们端着热水、捧着干粮,热情迎接红军的场景扑面而来,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在“信仰”板块,巡逻红军战士整齐的脚步声从身后响起,一句“老乡们放心,有我们在!”的坚定口号,让人心头倍感安定。这些流动的红军战士,如同一个个“时空坐标”,时刻提醒着参与者,此刻正“身处”那段特殊的历史情境之中。
“第一次在红色路居地看这样的情景剧,真是太震撼了!”刚看完演出的游客李宁宁抱着儿子,激动地说,“这种体验比课本上的知识生动百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据悉,《留村记忆——再忆沁园春》自10月1日至5日每日演出两场。截至10月3日,该剧已成功上演9场,累计接待游客3100余人次,实现营收2.35万元,成为当地文化旅游节的一大亮点。除了精彩的情景剧,沁园春文化园还同步推出了“留声朗诵”“自助拍照”等特色活动。
作为石楼县“红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留村正以这种创新的方式,让一砖一瓦中的红色记忆真正“活”了起来,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先辈热血,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王家沟村
黄土坡上“国庆宴”
乡愁深处“振兴歌”
□ 记者 徐楠
图为游客在王家沟体验“农家厨房”项目,泥火炉里炖着田园土鸡。
徐楠 摄
金秋十月,黄土高原层林尽染,硕果飘香。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的街巷里,五星红旗与红灯笼相映成趣,农耕体验的欢笑声、非遗展演的鼓乐声、戏曲表演的唱腔声交织在一起,一场“乡愁味”十足的国庆盛宴,让这个黄土坡上的小村落焕发别样生机。
“快来尝鲜喽!刚炖好的田园土鸡,砂锅里还咕嘟着农家豆腐!”在农家体验区,泥火炉里玉米棒和柴火噼啪作响,砂锅里的特色美食咕嘟冒泡。“没想到这么偏远的村子改造得这么漂亮,还能亲手做农家饭,这烟火气太让人踏实了!”游客刘瑞珍夹起一块喷香的鸡肉塞进嘴里,“一口馒头一口菜,都是原生态的味道,下次一定带朋友们再来。”
在改造后的岩洞咖啡屋,老板白五州正为游客冲泡咖啡。“当地有不少风光独特的天然岩洞,我们便想着把这份自然野趣搬进自家的小窑洞里,于是改造出了这家岩洞咖啡屋。没想到客人们都特别满意,还在这里找回了儿时的快乐。”
而一旁的“上房揭瓦”小剧场更是别具匠心,依托地形打造的100人剧场,让游客在月光下重温儿时记忆。“乡村里能有这样有格调的咖啡屋和剧场,太惊喜了!”游客王美玲说,“这样的‘新旧碰撞’让乡村游更对年轻人的胃口。”
非遗展演现场同样人气爆棚。陶艺老师冉建国正指导大家制作粗陶:“原材料都是村里的黄土、黑土和瓷土,游客能把刻有自己名字的作品带回家。”
“消费助农”集市上,野木耳、土蜂蜜等特产摆满摊位,游客们争相选购,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添柴加薪”。
“我们盘活19间老旧窑洞,引入咖啡屋、陶艺馆、8间特色民宿,打造了500平方米乡村小剧场。”龙交乡党委书记文斌介绍,假期里村里编排了戏曲、秧歌等七场文艺节目,还推出农耕研学、棋盘山探秘等特色活动。
“今年市委和县委高度重视农文旅融合发展,给我们的驻村帮扶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王家沟村第一书记刘静琼表示,“驻村工作队结合王家沟的实际情况,帮助打造了‘望乡’岩洞茶咖、忠贞爱情树等特色项目,这些灵感都来自村民的日常场景,既保留了乡村的烟火气,又增加了年轻人喜欢的浪漫元素。”
据了解,国庆假期,每天都有游客来这里“打卡”,村民在“消费助农集市”卖土特产、开小吃摊,仅仅几天时间销售额就达到了3万余元。
暮色渐浓,小剧场旁篝火燃起,橙红焰苗映暖众人脸庞。王家沟村以乡愁为纽带、文旅为引擎,让更多人寻得心灵归处,让乡村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大禹乡
农文旅“串珠成链”
乡村旅游赋能振兴
□ 记者 王洋
图为临县大禹乡洞天福地游乐园现场。
王洋 摄
乡村旅游是撬动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临县大禹乡立足黄土高原独特地貌与乡村资源禀赋,盘活闲置荒坡、旧窑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以前在城里饭店打工,工资除去房租、生活费所剩无几,还顾不上家里老人和孙子,两头为难。”大禹乡前刘家庄村村民任秀连满是无奈。2019年,在外创业30余年的企业家刘俊儿返乡,看中村里30多亩闲置荒坡沟地,打造洞天福地游乐园。
从平整土地到建设户外游乐场、乡村宴会厅,再到改造窑洞民宿、打造微型动物园,刘俊儿带领村民将荒坡变“宝地”。游乐园保留窑洞风貌,融入农耕文化,形成“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模式。今年运营后,任秀连在家门口找到帮厨工作:“工资比城里多几百块,晚上还能回家照顾家人,日子踏实。”
如今,游乐园带动近百名村民就近就业,涵盖保洁、安保等岗位。69岁的刘金贵曾因年龄大难就业,现在负责园区卫生:“工作不累,住家里还能领工资,心里高兴。”游乐园还设特产售卖区,村民在这里卖小米、红枣等农特产品,国庆假期销售额显著增长。
为提升游客游玩体验,大禹乡协调部门争取支持,在国庆前夕就已经打通150多米长的隧道,彻底解决了雨天泥泞、冬季结冰问题,缩短通行距离。据统计,游乐园自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超3万余人次,全年有望突破5万余人次,脱贫户人均月收入2300元。
“国庆期间带上孩子来这游玩,既能亲近自然,还能了解窑洞文化,比在家看电视有意义。”吕梁市区游客刘弯弯说。
“这里有小动物、卡丁车,玩一天都不累,我还会再来!”游客李雅诺兴奋地说,游客好评印证了项目的市场潜力。
“我们坚持‘文化+旅游+农业’模式,让乡村资源对接消费市场。”刘俊儿介绍,下一步计划增设农耕体验区。近年来,大禹乡同步推进光伏、核桃、设施蔬菜、特色种植四大产业,形成“一业兴、多业旺”格局。
“我们将以游乐园为契机,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村民技能培训,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回流。”临县大禹乡副乡长张浩楠表示,承载4.32万群众期盼的大禹乡,正以乡村旅游为纽带,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乡村振兴路上稳步前行。
严村
葫芦为媒庆国庆
乡村文旅掀热潮
□ 记者 韩笑
图为严村葫芦乐园里,孩子们正在游乐设施上欢乐玩耍。
韩笑 摄
金秋十月,国庆、中秋“双节”交织,离石区信义镇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葫芦乐园中孩子的嬉闹声此起彼伏——这个以葫芦文化为魂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双节”期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计接待游客6500余人次,10月3日单日客流峰值达2500人,民宿入住率创下新高,用浓浓的乡土韵味与新潮体验,点燃了城郊乡村旅游的“烟火气”。
上午9点,严村葫芦乐园的大门刚敞开,便迎来了一拨拨游客。太原市民王女士牵着7岁的儿子,手里攥着补贴后仅7.68元的门票,直奔园区里的“探险之门”。“早就听说严村的葫芦主题乐园有特色,特意避开市区人挤人,带孩子来亲近自然。”王女士笑着说,儿子在葫芦城堡里攀爬、在滑索上飞驰,玩得满头大汗仍不愿停下,“比商场里的游乐场有意思多了,还能让孩子认识葫芦、了解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作为严村文旅的“核心吸引物”,葫芦乐园从早9点营业至晚8点,持票游客可全天畅玩。园内,无动力设施区成了亲子家庭的乐园,孩子们在沙坑里堆砌“葫芦城堡”,家长们则在一旁的葫芦廊架下歇脚,随手拍下一串串挂满枝头的葫芦分享至朋友圈,定格这份独特的乡村乐趣。
文旅热度的背后,离不开贴心的配套服务与实在的政策补贴。严村的工业风LOFT民宿与林泉雅筑树屋成了外地游客的“心头好”。得益于政府补贴政策,这些特色民宿价格大幅降低,让游客能以更优惠的价格入住。来自临县的薛先生,便是冲着这树屋民宿专程而来。“早就刷到严村树屋的视频,赶紧提前半个月订房,就怕抢不上。”薛先生感慨道,“清晨推开树屋的观景窗,青山绿野尽收眼底,鸟鸣声伴着草木清香飘进房间,这才是假期该有的松弛感!”
对于柳林、中阳等吕梁周边县市的游客来说,“当天往返”的短途游更具吸引力。“从柳林开车过来不到1小时,逛葫芦巷、游文化园、吃农家饭,下午再慢悠悠返程,行程轻松又充实。”游客刘女士表示,严村葫芦文化园里,一步一景皆是葫芦元素,细节里满是巧思,逛着特别有滋味。
文旅产业的红火,也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如今在严村,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有人在葫芦乐园里负责游客引导,有人在民宿中提供服务,还有人开起了地道的农家菜馆,靠着乡村旅游的东风,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从昔日盛产粮食的“米粮川”,到如今文旅兴旺的“乡村旅游重点村”,严村以葫芦为媒,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6500余名游客的到来,不仅是对严村文旅魅力的认可,更生动印证了国庆假期乡村旅游市场的蓬勃活力——越来越多乡村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核与乡土风情,成为游客青睐的打卡地,让这个国庆的“乡村游”热潮,既充满烟火气,更透着旺盛的生命力。
来源:吕梁日报
权威|及时|深度
关注吕梁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