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首座自动化开合浮桥——滇池草海开合浮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浮桥犹如一条金黄色丝带轻盈蜿蜒于滇池草海碧波之上,夜晚嵌入式灯带点亮桥体轮廓营造出“银河映波”的梦幻景致。国庆期间这里成为了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8天累计接待游客19.64万人次,单日最高(10月4日)达3.9万人次。
该浮桥不仅打通了东岛与湿地之间的交通连接,更以智能、生态与美观融合的设计,成为滇池畔一道兼具功能与美学的生态景观。漫步桥上,近可览西山叠翠,远可眺滇池浩渺,营造出“水上行、画中游”的诗意体验。
智能“双臂”:8分钟完成航道切换
滇池绿道环草海段东岸游径联通项目——人行栈道(浮桥)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工程,位于昆明市滇池草海东段,是滇池草海第二座生态景观浮桥。
工程由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建设内容主要有浮桥、画舫船、管理用房、园路、绿化、生态浮岛等。其中,浮桥全长514米(含接岸平台),采用弧线、拱形与平接三段式设计,由两个拱桥、一个开合段和画舫船构成。以八十二艘全封闭桥脚舟体、十三个全封闭浮箱及一个画舫船支撑桁架单元为核心结构,漂浮于草海水面,舟体与浮箱通过锚碇系统与草海水域稳固连接,桥面通行净宽达3米。
浮桥的特点是可开合式设计,平时处于闭合状态,方便行人通行,在草海航船通行高峰时段,可经远程操控打开一段较宽的航道,满足周边水域所有船只通航需求。
“既要让游客顺畅通行,又要让船只安心通航”——这个看似矛盾的需求,成了项目团队攻坚的核心目标。
项目团队围绕“人行与通航兼顾”的目标展开技术攻关,最终为浮桥量身打造了一套“智能大脑”——自动化开合控制系统。研发出自动化开合控制系统。
不同于传统固定桥梁,浮桥通过两个浮桥单元绕钢管定位桩90度旋转实现开合,如同张开“双臂”为船只让出航道。系统借助智能算法协调推进器与卷扬机的速度、扭矩,以“一推一拉”的精准动作控制浮桥启闭,再搭配“电动插板装置”,即便面对水流湍急、水位变化的复杂水文条件,也能确保浮桥同步运行、平稳切换、可靠锁定。这一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桥梁对航运的制约,实现了人行与通航的“双赢”。其开合原理及开合设备为全省乃至全国首次运用于水上项目实体的一种新发明,能应对七级风浪,无线控制,整个开合过程仅需8分钟左右。
浪尖“绣花”:湍流中锁定“毫米级”精度
解决了通航难题,测量定位又成了新的“硬骨头”。浮桥所在水域水流湍急,最大水流速度达1.5米/秒,水位差1.3米,如何让长达21米的钢管桩在湍急水流中精准定位?测量团队迎难而上,创新采用“GPS初定位+全站仪精确定位”的双重方案。
水面无参照物,测量员便手持GPS在水面一点点“摸索”,找到初定位后立即插入临时钢管标记;随后移动作业平台,让导向架缓慢靠近目标位置;最后在岸边架设全站仪,结合可调节导向架对钢管桩进行终极校准,确保其平稳入水。凭借这般“抠细节”的韧劲,钢管桩入水前的姿态与位置误差被严格控制在±10毫米内,在湍流之中实现了“毫米级”施工精度。“这不是普通施工,更像是在水上绣花。”项目团队的感慨,道出了建设过程的艰辛与匠心。
工艺革新:效率与质量的双重突破
面对工期紧张与水上作业复杂性,项目团队在运输与施工工艺上实现多项突破。
从“单件拖运”到“编队远航”。传统浮桥运输采用“单件拖运”,一次仅能运输一个浮桥单元,效率极低。团队创新推出“多单元集成拖运”:将8至10个浮桥单元通过专用连接件预先拼接成整体,形成“编队”集群结构后整体拖运至施工区。此举未增加运输距离,却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缩短运输周期;同时减少了水上航行频次,降低了交通拥堵与安全风险,为后续安装工序争取了宝贵时间。
颠覆“先抛锚后架桥”传统施工工艺。传统流程中“先抛锚后架桥”的模式,在滇池风浪中易导致锚碇偏移,且锚碇完成后会阻碍浮桥单元拖运、组装,既耗时又耗力。团队大胆推翻传统顺序,采用“先架桥—设临时定位桩—再抛锚”的新流程。浮桥单元下水后,先在两侧植入临时钢管定位桩,精准控制其垂直度与间距;待浮桥单元对接完成后,再以临时定位桩为基准,在浮桥下方精准抛锚完成最终固定。这一转变不仅抢回工期,更规避了锚碇偏移的调整风险,减少了人材机损耗。
织密水上施工“防护网”。水上施工风险重重,风浪较大会导致作业面晃动,水流可能偏移构件位置,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隐患暗藏,大风、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更会加剧风险。项目团队从一开始就立下规矩,以最严标准筑牢安全防线。
团队以“先架桥”新工艺为基础,让临时定位桩成为浮桥的“临时支撑臂”,有效防止施工位移;针对人员安全,定期组织安全培训、配备专业救援设备与人员,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面对天气风险,团队建立“每日天气预报跟踪+恶劣天气应急预案”机制。大风前加固设备、必要时停工,暴雨前做好排水防雨,大雾天暂停施工并开启警示灯。一环扣一环的管控,确保了施工安全。
生态优先:与湿地共生的绿色实践
守护滇池湿地生态,是项目施工的底线原则。团队全程秉持绿色施工理念,将生态保护融入每一个环节。
大量构件提前在工厂标准化加工,既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噪声、粉尘污染,又能在稳定环境中把控构件精度,避免现场复杂条件导致的误差;同时在现场科学规划两个集中拼装区,优化工序衔接,实现构件高效组装,既降低了施工对湿地植被、水质的影响,又保障了工期推进,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工程进度双赢”。
工程建设完成28000平方米绿化种植面积,生态浮岛16个,面积1438.9平方米。全段覆盖的灌溉管网,配合自动化管控的节能路灯与喷灌系统,让滇池保护与景观功能实现和谐共生,建成了一个草木葱郁、步道蜿蜒、日夜皆美的生态休闲空间,让滇池保护与景观功能共生,生态筑基守护碧水。
古韵新颜:建筑美学与实用功能相融
走在浮桥上,现代工程与古典美学的碰撞处处可见。桥身整体采用仿木纹金属构件,经特殊处理的钢材既巧妙隐于仿木纹金属构件的色泽中,又抵御潮湿气候,还保留了传统木构的视觉温度。步道铺设防滑防腐复合地板,兼顾行走舒适与耐久实用。蜿蜒的桥体与滇池的自然景致浑然一体。成为滇池畔的“景观地标”,真正实现了“古雅融现代,灵动映湖光,精巧兼实用”。
中段的画舫船更是“文化点睛之笔”,可同时满足百人以上游客驻足拍照打卡、观山赏月。其主体设计承袭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精髓,通过现代工艺建成。飞檐斗拱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精致细腻,浓郁的古风韵味与大观公园的大观楼、石画舫遥相呼应,串联起滇池畔的历史文化脉络。每当夜幕降临,暖黄灯光映照水面,浮桥宛如流动的诗篇,串联起滇池千年文脉。
如今,滇池草海开合浮桥及周边湿地公园已顺利实现开放,从破解航运难题的智能开合系统,到湍流中的“毫米级”施工精度,从守护湿地的绿色理念,到与时间赛跑的高效组织,项目团队以智慧为笔、汗水为墨,在滇池之上“绣”出了一幅兼具实用与诗意的画卷。
来源:昆明规划建设
编辑:贺靖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