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丽霏
秋意渐浓,一座城市却因一场晚会热度持续——10月6日晚,在德阳举办的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下称“央视秋晚”)如约而至,有数据表明,截至10月9日,这台晚会全球触达受众超19.8亿人次。与此同时晚会举办地——文德湖、石刻公园、文庙等德阳城市地标也随之迈入全球观众视野。
坐拥三星堆博物馆这一“顶流”资源,德阳文旅产业却长期受困于结构不平衡难题。“外地游客从成都到三星堆,往往当天往返。”广汉某民宿经营者李波的感慨道出尴尬——德阳其他景点吸引力不足。
如何让三星堆的澎湃人气扩散至全域?德阳尝试借力流量平台下好全市文旅“一盘棋”。
央视秋晚资料图。
盛宴“引流”
在全域排布文旅“一盘棋”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德阳交出一张亮眼的文旅成绩单——全市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31万人次,同比增长6.58%;门票收入超过1133万元,增幅达14.57%。
很多人认为,与央视秋晚颇有关联。
抢抓秋晚热度,德阳在国庆中秋假期推出以“跟着央视秋晚游德阳”为主题的系列文旅活动,策划4条“秋晚+”精品主题线路,即“旌城古韵·城心休闲线”“古蜀文明·广汉精华线”“酒韵川味·绵竹罗江线”“红色中江·继光精神线”,将秋晚点位与德阳本地文旅资源深度融合。
不仅如此,双节假期,德阳还推出秋晚主题巴士线路,从文庙广场滚动发车,串联起石刻公园、文德湖、东湖山、玄珠湖、钟鼓楼、德阳之窗等市区文旅点位。车内不仅播放景点解说与晚会花絮,还融入文化展演与互动游戏,打造“移动的德阳文化客厅”。
游客在德阳石刻公园打卡。付帅 摄
一系列举措,也折射德阳文旅资源“一盘棋”的新布局——从以往各个景点各自为战,迈向全域协同发展“系统成景”。
德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德阳正以“三星堆+”为统揽,推出一系列文旅资源整合规划,推动游客从“打卡三星堆”迈向“体验整座城”。
路径已然铺展:开通三星堆博物馆至周边县(市,区)的直达旅游客运,串联白马关三国遗址、绵竹年画村等差异化资源,打造8条跨区域主题游线;三星堆博物馆将与剑南春酒厂、中江挂面村等联动,构建“古蜀文明+特色物产”品牌矩阵;在服务端,“三星堆+县域”联票预订与智能行程规划同步上线,全市25家A级景区实现预约导览一体化……
国庆中秋假期,中江挂面村客流火爆。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消融“温差”
让游客愿意多停留多体验
央视秋晚为德阳文旅激起的涟漪,还在持续。
10月13日16时许,记者在广汉黑塔街看到,虽然天气不算好,但临街茶社依旧座无虚席,本地居民的乡音中混合着八方游客的南腔北调。作为晚会取景地之一,这里一跃成为当地新的文旅打卡点。
“听说这里是今年央视秋晚的取景地,我们逛完三星堆特地过来看看。”在黑塔街标志性点位前,河南游客张丽萍与朋友轮流拍照留念。
游客在广汉黑塔街打卡。广汉市委宣传部供图
黑塔街项目负责人张倩妮也发现,央视秋晚播出后,游客明显增多,“人手都有些不够了,近期我们又招聘了一批服务人员。”
在广汉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文嘉看来,黑塔街如今的“走红”还具有更深层的价值。“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原本只去三星堆的游客愿意在德阳多停留、多体验?央视秋晚就是一个契机。”文嘉表示,要紧抓这一契机,推动地方文旅进一步发展。
如何将央视秋晚带来的“高光时刻”,转化为德阳文旅持续发展的“长远动能”?德阳将目光聚焦秋晚品牌延续、消费场景创新、长效环境优化三大维度。
强化品牌延续,德阳计划常态化运营“跟着央视秋晚游德阳”主题巴士专线,设计“秋晚实景+古蜀文明”沉浸式体验产品,让秋晚线路成为德阳文旅一张闪亮的“常驻”名片。
创新消费场景,德阳提出进一步深化“文旅+”业态融合。在工业领域,升级剑南春酒旅园区、杜甫诗酒文化博览园,策划“秋晚诗酒雅集”等特色体验项目;在生态领域,加快龙门之巅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开发“秋晚星空露营”等新业态;在文旅活动领域,将已有的三星堆面具文化周、文庙文化周等品牌活动与“秋晚IP”结合,打造文旅消费矩阵,持续激活市场需求。
优化服务环境,德阳将对标国际标准完善相关景区景点旅游设施,并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拓展秋晚虚拟打卡、智慧导览等数字服务等工作,吸引游客从“打卡秋晚”转变为“深度游德阳”,让秋晚带来的游客成为德阳文旅的“回头客”与“宣传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