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我市25家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314.51万人次,营收突破1.54亿元。在这浩浩荡荡的旅游大军中,部分人选择带父母出游。不过,如何让亲子游既舒心又符合长辈的心意,是一个让不少子女“纠结”的问题。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两代人的吃喝住行消费观念难统一
“小时候觉得父母很辛苦,现在我长大了,平时也不在济宁,想着假期带父母一起出去旅行,没想到却闹出好多不愉快。”30岁的赵女士说。消费观念冲突成为这类家庭出游的首要矛盾,年轻人更愿意为舒适和独特体验买单,而长辈的核心诉求往往是“省钱”。
年轻人规划旅行时,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的市区酒店,而长辈则坚持要选“性价比高”的郊区民宿。在吃饭方面,年轻人希望尝试当地特色餐厅,而长辈往往拒绝“网红店”,宁愿在酒店吃泡面,或找街角便宜的快餐店。
“为了让父母有更好的旅行体验,我提前半个月订了海边观景房,我妈看到价格后,第二天就劝说我爸回家。”赵女士告诉记者,为了省钱,她父母拒绝在海边的度假酒店内用餐,每天都要坐公交去市区找快餐吃,甚至还会打包回来,“本来想好好在海边放松几天,结果一直在听我妈因为花销叹气。”
赵女士回忆道,她与父母的另一个冲突点是关于行程的安排。自己平时工作劳累想要一个松弛感的旅行——每天只安排1至2个景点,留点时间逛逛当地菜市场、喝杯咖啡,甚至睡个懒觉,但父母的旅行逻辑往往是“多走多看才值回票价”。
期待的美好旅行变成双重消耗战
“我本来想趁着放假带家人一起出去旅游,没想到这次旅行并不愉快。”家住任城区的刘先生在假期结束后感慨道,原本期待的天伦之乐,变成了体力与耐心的双重消耗战。
出发前,他告诉父母要轻装简行,结果父母还是背了一个大包,里面衣服、洗漱用品只占了很少的空间,剩下的全是馒头、鸡蛋、面饼等食物,母亲说怕路上会饿,但实际上坐高铁不过两三个小时。刘先生告诉记者,更让他无奈的是父母对行程的过度规划。
“父母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起床规划当天的行程,所有景点都想去,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做了标记,稍有延误就焦躁不安。我提议留半天自由活动,他们却说‘出来一趟不容易,不能浪费’,结果全家都累得苦不堪言。”
刘先生苦笑说:“陪是真累,不陪又不行。”这种两难处境让他和不少同龄人一样陷入纠结。赵女士也坦言,自己曾试图与父母沟通旅行方式,但往往换来“你不懂”“我们就这样”的回应,最终不了了之。
对许多家庭而言,本应温馨的亲子时光,却因观念差异演变成彼此消耗的拉锯战。与其在旅途中彼此消耗,不如坦诚沟通,用温和的方式引导父母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毕竟,陪伴的质量远胜于形式,一场舒心的同行胜过千里的迁就。
不扫兴的父母 听从孩子安排
“别看我已经70岁了,但每年会出去旅游2到3次。”刚订完去桂林“夕阳红专线”的赵建设告诉记者,现在旅行社直接配备了随团医生+智能手环,心率异常就会报警。“现在我的心态也在慢慢发生改变,旅游就是一种消费。如果孩子带我去旅行,我绝对不占主导,孩子们怎么安排都可以。”老赵的话折射出一种代际关系的悄然转变。
面对日渐增长的家庭出游需求,旅游市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开始推出“代际共游”定制产品,注重行程的灵活性与舒适度,兼顾老一辈的安全需求与年轻人的喜好。
记者在走访多家旅行社时了解到,一些旅行社还增设“沟通顾问”服务,帮助家庭成员在出行前达成共识,避免旅途中产生分歧。与此同时,年轻一代也开始尝试换位思考,主动了解父母的兴趣点,将文化体验、休闲养生融入行程。这种双向奔赴的努力,正让亲子旅行从负担回归本真。
“我们推出的多代同游定制服务,可以根据家庭的特殊要求,定制主题旅游。比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安排孩子学习书法、剪纸等传统技艺,让老人重温儿时的记忆。”某旅行社的负责人周先生说。
记者手记
在彼此接纳中 创造共同记忆
陪伴的意义不在于迁就或掌控,而是在彼此接纳中创造共同记忆。当旅行真正成为共享的快乐,代际之间的距离也在一步步拉近。
“我们在出行前就商量好要去景点拍一套写真,我专门定了妆造和跟拍,就为了给她留下美好的回忆,经过提前沟通,妈妈也很开心。”带着父母、孩子去北京游玩的李女士讲述了自己的经验,家庭出游不能由单一成员主导,而是通过出行前的家庭会议共同商定路线与分工,这种相互体谅的模式,让旅行逐渐回归情感联结的本质,旅途中的每一处风景都成为理解与爱的见证。(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