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洋村“十七都周末学堂”,十多位来自波兰达芬奇私立小学的小朋友与宁海县力洋镇的孩子携手。
“铅笔,只用了一次,不知丢到哪里去了;橡皮,只擦了一回,再想擦,就找不着了……”
周末,宁海县力洋村书盏小院的阅读空间,十多位来自波兰达芬奇私立小学的小朋友与本地的孩子们携手,一同诵读着童诗,咿咿呀呀的读书声清脆而又响亮。
这是力洋村自发创办的“十七都周末学堂”活动,在过去的很多个周末,书盏小院总是这样热闹。
七年前,这座背靠盖苍山、沿桃花溪而居的千年古村,还藏在宁海东部的山岙里,守着满村的明清古宅,面临着“空心化”的困境;
七年后,借着童诗,力洋村不仅“闯”出三块“国字号”招牌,国际“朋友圈”也越来越广。
当一座村庄决心重拾文化根脉,它的未来便有了无限可能。
力洋村古宅。
耕读传家的人文底色
在宁海,力洋历来被称为“衣冠之族,文化之邦”。
据《叶氏宗谱》记载,南宋丞相叶梦鼎少年时代曾从台州赴考回来,过了力洋岭,在岭下一块大石头上稍憩。他纵目环眺周遭,对此处的山川景物十分喜爱,觉得这里有“藏风聚气”之美,便捐银建沥阳庵,后又辟舍建书院,播下了“耕读传家”的种子。
清康熙年间,力洋叶氏从岭峧迁居于此后,更是以“渔樵耕读”为家风传承。靠着勤劳务实的精神,加上对教育和品德修养的重视,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很快便成为当地人口占比最高的姓氏。
“力洋村始建于唐,而盛于宋、元、明、清。”力洋镇文化站站长胡贤胜介绍,力洋古宅的人文底蕴,远期一时难考,但单是从清朝康熙至光绪的二百四十多年间,力洋的科举人才就有贡生、廪生、庠生81人,“‘衣冠之族,文化之邦’的名号在这里传了几百年,这支文脉直到近现代也从未断绝。”
叶水夫纪念馆。
胡贤胜介绍,近代以来,从投笔从戎的辛亥革命志士叶颂清,到中国俄苏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叶水夫,再到参与钱江大桥建设工程的叶杭……“读书报国”的家训在一代又一代力洋人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走在力洋村的古宅区,17幢明清建筑静静矗立,其中“五门大宅”最是惊艳。
占地2500平方米的仿宋院落,五门一字排列,7个天井连通弄堂。顺着村里老人手指的方向看去,屋脊上的龙形砖雕、廊柱上的倒挂狮子木雕等等,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日晒雨淋,仍然完好如初。
“这些也都体现了力洋山海之乡的山海文化特色。”胡贤胜说。
也正因如此,凭借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让力洋村成为传统村落研究的重要样本——
2014年6月,力洋村入选成为宁波市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
2014年12月,力洋村入选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6年7月,力洋村再度入选公布为第三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但即便如此,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宅子空空荡荡,修缮后的古院落,却少了人气与活力。”胡贤胜说。
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雪野带领学生在田野写诗。
翻开诗意扉页
改变,始于2018年。
这一年,从事儿童诗创作与教育30年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雪野,带着一个有点“疯狂”的想法回到祖籍地力洋村,他想要在这里成立全国首个儿童诗研究中心,一方面为自己几十年来儿童诗创作、教育、出版的相关资料找到“家”,另一方面也在做一场用童诗唤醒沉睡古村的“实验”。
他选中村里一座300年历史的老宅,将近3000件珍贵资料,包括冰心、严文井、金波等文学大家的书信,以及国内外儿童诗出版物、翻译手稿等悉数捐出,让儿童诗研究中心成为“教室”。
2018年5月23日,儿童诗研究中心(馆)揭幕开馆。
在拥有阵地的同时,雪野也开始策划各类儿童诗活动。在他看来,儿童诗虽然很少浸润乡村的土壤,“但乡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诗歌素材库,山川、河流、古宅、老树,无一不是诗的源泉。”
2019年,力洋村迎来了第一个关于童诗的大事件:连续在全国巡回举办十年的中国童诗年会首次离开城市,“移师”这座小山村,400多位来自全国20个省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让力洋村的名字在儿童诗领域顿时响亮起来。
2025华文童诗国际交流活动。
“把全国性大会开在小山村,亏你想得出来!”雪野回忆,福建人文学者郭晓莹教授刚赶到会场,就忍不住和他调侃。然而,当时的调侃如今却成了对这场“文化实验”的最好肯定。
大会的开幕式上,“盖苍山杯”全国儿童诗大赛启动,首届征集到1.7万首作品,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儿童诗研究中心、童诗大会、儿童诗大赛永久“驻地”力洋村,3块沉甸甸的“国字号”童诗招牌落地,让这座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开始变得远近闻名。
2024年,中国童诗年会正式升格为“华文童诗交流大会”,同步刊发《华文童诗》丛刊,投稿量和参与范围大幅增加,覆盖全国各省市及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活动再度提档升级为“华文童诗国际交流活动”,一场覆盖面更广、专业度更高和社会影响力更大的诗歌盛会,吸引了更多热爱童诗、致力于童诗教育推广的国际友人参与其中。
500米长的“童诗之路”串联起17座古宅。
如今,走进力洋村不难发现,童诗已经成为村庄最鲜活的文化符号——
500米长的“童诗之路”串联起17座古宅,每块诗歌画板的一角都有二维码,游客扫码就能听见童声朗诵;
村小学的“竹铃诗廊”里,竹简刻着孩子的诗,山风一吹,满校园都是“自然的诗诵”……
“一开始,来上童诗课、研学的只有村里十几个孩子,后来省内外的孩子都来了。有些孩子的路途实在遥远,可又十分想亲近童诗,我只能‘飞奔’过去。”雪野说,如今“田野童诗课堂”已累计吸引上万名孩子参与,有数十名童诗诗人、诗教专家组成的童诗“播种队”,辗转在全国。力洋村坚持每月1次“童诗田野课堂”、2次周末学堂。
“中波儿童童诗绘”在古村的成功举办,必将迎来更多世界各地的孩子,他们带着对诗歌、土地、民俗的好奇与热爱,雪野感叹道:“乡村能反向吸引城市,正是童诗魅力的体现。”
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写童诗。
小小童诗的“蝴蝶效应”
“给我十年时间,我将用诗歌改变一代孩子。”这是雪野初到力洋时的承诺,如今六年过去,村民们发现,它不仅改变了孩子,影响了家庭,更重塑了古村的气质与未来。
力洋村党支部书记沈方河回忆,2019年,中国童诗年会第一次落地力洋村的时候,村里的接待能力十分有限,“400多位专家学者,只能‘钟摆式’参会。白天在村里上课、研讨,晚上住到县城,第二天再由组委会接回来。”
如今,每年童诗大会期间,古村会都迎来成百上千名游客,村里的住宿、餐饮、交通等配套设施已完成系统化提升,还陆续开设了多家特色店铺。
“今年8月,2025华文童诗国际交流活动如期开幕,与古村相邻的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不仅为活动提供了现代化的住宿与会议设施,更是与古村的宁静氛围相得益彰。”沈方河说,“以前谁会特意来力洋?现在不仅有游客,还有全国各地的教育者来考察学习。”
小诗人们发挥奇思妙想。
在沈方河看来,童诗带来的不仅是人气和收入,更是“文化自信”的回归,“以前村民觉得‘乡村不如城市’,现在大家会主动打扫古宅、保护溪流,村民已然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更长远的影响,还藏在力洋村的未来规划里。
宁波市级文化特派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黄小华结合力洋村童诗“文化品牌”,再度设计诗歌元素景观,进一步提升村落文化辨识度。
青华科教研学基地与村里合作,每年大批的小学生来此开展拓展训练。澳门教业中学、香港汉鼎书院相继建起童诗社。2026年3月,华文童诗大会分会场将落地澳门,预计吸引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者。
“中国童诗村”。
童诗元素衍生出教育、研学、明信片、童诗之路等文旅产业链;“周末到力洋听童诗”成为宁波周边的文化新时尚……
“力洋村的童诗模式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诗意覆盖更多乡村。”沈方河说。未来,力洋村正进一步筹备建设“华文童诗馆”,打造全国首个“童诗之乡”,“这座千年古村,因童诗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文化坐标。”
记者 张芯蕊
编辑 张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