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重庆市南岸区的南滨路中段,藏着这么一座“会讲故事的立体老街”——龙门浩老街,它背靠南山,面朝两江,300余亩的土地上错落着200多幢不同时期的建筑:既有青砖黛瓦的巴渝吊脚楼,也有中西合璧的骑楼洋房;既能在老茶馆里喝到地道沱茶,也能在现代咖啡馆里俯瞰渝中夜景。这座重庆主城区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老街,像一本摊开的立体史书,每一步都能踩出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能撞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第一次走进龙门浩老街,是从南滨路沿着石阶往上走。刚踏上第一级台阶,就被眼前的“层次感”所惊艳——不同于平地老街的平直,这里的建筑顺着山势层层叠叠向上延伸,底层的骑楼屋檐刚过头顶,抬头就能看到上层吊脚楼的木窗,偶尔有藤蔓从屋顶垂落,在青砖墙上织出绿色的网。同行的重庆朋友说:“重庆是山城,老街也得‘立体’!以前这里是水陆码头,商人从江边卸货,顺着石阶把货物运到各个商铺,现在这些石阶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只是走的人从挑夫变成了游客。”
龙门浩老街的“历史感”,藏在每一栋建筑的细节里。在“美国大使馆武官公寓旧址”前,斑驳的米黄色墙面还能看到当年的弹孔痕迹,讲解员说:“抗战时期,这里是美国武官在重庆的住所,见证过不少重要历史时刻,现在里面改成了展览馆,还能看到当年的家具和老照片。”不远处的“重庆海关别墅旧址”,则是典型的英式洋房风格,红色的砖墙、尖顶的阁楼,门口的老榕树已有上百年树龄,成了游客歇脚的天然凉亭。而在龙门浩老街深处,几栋原汁原味的巴渝吊脚楼格外显眼,木质的廊柱、倾斜的屋顶、悬挑的阳台,都是老重庆的“标志性符号”,站在吊脚楼下抬头看,能看到瓦片间露出的天空,偶尔有鸽子从头顶飞过,恍惚间像穿越回了上世纪初的重庆。
龙门浩老街的“烟火气”,比景点更动人。在一家开了60多年的“老街茶馆”里,80多岁的李爷爷正用盖碗茶招待客人,他说:“我爷爷当年就在这开茶馆,那时候码头工人、商人都来这喝茶聊天,现在我还守着这店,就想让年轻人尝尝老重庆的味道。”而在老街的另一端,几家现代咖啡馆里坐满了年轻人,他们捧着拿铁,对着窗外的渝中半岛拍照,手机镜头里,解放碑的摩天大楼与老街的青砖黛瓦同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老重庆的静谧完美融合。
到了晚上,龙门浩老街才真正“活”过来。随着天色渐暗,老街的灯光逐一点亮——吊脚楼的屋檐下挂起了红灯笼,骑楼的廊柱上缠上了暖黄色的灯带,历史建筑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得格外清晰。站在“揽月亭”里远眺,能看到两江交汇的夜景:嘉陵江的水泛着银光,长江的水带着暗绿,两条江在朝天门码头汇合,对岸的渝中半岛灯火璀璨,洪崖洞的吊脚楼像悬浮在夜空的金色宫殿,来福士广场的“船头”造型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朋友说:“很多人去洪崖洞看夜景,其实在龙门浩看更有味道——这里能同时看到两江、渝中半岛和老街自身的灯光,层次感更强,还不用挤人山人海。”
如果你下次再去重庆游玩,别只盯着洪崖洞和李子坝,不妨花半天时间来龙门浩老街走一走:沿着石阶慢慢逛,看中西合璧的建筑;在老茶馆里喝杯茶,听当地人讲码头故事;等到晚上,站在观景台看一场属于重庆的“立体夜景”。你会发现,这座老街没有商业化的喧嚣,却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没有黄桷坪的艺术张扬,却藏着更多生活的温情。它像重庆的“另一面”,不张扬,却足够动人。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