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情”主题街区,国庆节期间接待游客30余万人。
“济北手造”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编者按
城市IP是城市的“精神图腾”,品牌故事是发展的“文化密码”。为全面展现济阳文化特质与发展动能,系统呈现城市的历史根脉、产业优势与创新实践,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济阳城市形象,本报特别开设《打造济阳城市IP讲好济阳品牌故事》专栏,以多元视角解码济阳的文化根脉、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下的创新脉动、省会新区北起起势的蓬勃图景……一起走进济阳,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城市IP与品牌故事。愿这方土地的独特魅力,成为您心中难忘的城市记忆。本期,让我们走进济阳区“济阳@黄河”文化品牌。
当黄河的臂弯被璀璨的灯火点亮,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济阳悄然开启。作为全国唯一的黄河文化主题夜经济街区——“九曲黄河万里情”主题街区,国庆节期间推出“红旗飘飘节”系列节庆活动,将爱国主义主题与黄河文化、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接待游客30余万人,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大众日报》头版头条聚焦报道。
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指引下,济阳区锚定“一河一线一新区”特色人文基因,倾力打造“济阳@黄河”文化品牌。从千年文脉的深度挖掘到“济北手造”的产业破圈,从黄河主题夜经济街区的惊艳亮相到全域文旅场景的立体构建,济阳以扎实实践将黄河文明基因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该品牌更成功入选2024年济南市“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为区域文化两创提供了“济阳经验”。
通讯员周志昊
寻根铸魂
激活千年文脉
夯实品牌根基
文化品牌的生命力,源于对地域历史的深度挖掘与鲜活呈现。济阳区从研究、创作、载体、活动四维发力,让黄河文化、闻韶文化等地域历史文化可触、可感、可传,全力打造文化“两创”输出地。
为搭建专业研究框架,济阳区成立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简称“文促会”),下设7个研究委员会聚焦闻韶文化、非遗技艺等领域,已撰写刊发《经学大师张尔岐的教学制学生涯》《济阳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路径研究》等成果300余篇,系列丛书《千年一脉闻韶台》《济阳文脉》《黄河鼓韵》印刷出版;同时以山东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董家村为依托,联合山东大学建立儒学与黄河文化研学基地,目前正对接设立“济阳@黄河”课题研究,为品牌建设注入高端智力支持。
在主题创作层面,济阳积极参与全市“百名作家写黄河”活动,6篇作品成功上榜;编纂出版《济水之阳?黄河故事》大型读本,通过近200个故事展现济阳与黄河的历史羁绊,诠释黄河文化赋予的精神基因。不仅如此,济阳还成立书法、音乐舞蹈、摄影、美术、文学创作五大协会,吸纳300余名专业会员,每年举办展览、公益培训等活动100余场次,其中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苏兰摘得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农民画《黄河情?盛世欢歌庆丰年》获民间文艺类三等奖,本土作家齐建水长篇小说《粮安天下》入选济南市“海右文学”精品工程,杜秀香《〈典籍里的中国〉之我观汉书篇》获“最美中国”诗歌散文一等奖,用多元艺术形式讲好黄河故事。
为让文化记忆有实体承载,济阳区依托闻韶文化资源,打造山东省黄河以北最具民俗特色的济水韶音博物馆,馆内设置闻韶书院、古镇春秋等二十余处展厅,收藏瓷器、陶器、碑刻以及近现代的老式家具、农具等文物,成为黄河农耕文化沉浸式体验打卡地,让地域历史文化真正走进大众身边。
此外,济阳还通过特色活动深化文化传播,成功举办“济阳@黄河”文化论坛,从黄河文化“两创”、历史积淀等角度开展探讨交流,为讲好黄河故事提供借鉴;常态化开展“济阳@黄河”主题文化公益大讲堂宣讲黄河文化,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依托史志典籍挖掘黄河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市民文化自信。
守正创新
做强“济北手造”
激活产业动能
“济阳@黄河”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济阳区以“济北手造”为核心载体,通过“政策护航+技艺创新+全链运营”路径,让老手艺从“指尖技艺”变为“富民产业”,实现文化与经济价值双向转化。
在技艺传承方面,董家村龙格黑陶非遗工坊成为典型代表——4500年前的龙山黑陶技艺在2019年迎来转机,济阳引导本土企业注资成立研究院,2022年该技艺入选“济北手造”重点品牌,如今已成为市级非遗工坊和研学基地,常年开设体验课程,每年接待体验近10万人次,让黑陶技艺从博物馆展台走进现实生活。与此同时,铁器锻造技艺申报区级非遗,百年尹家小磨香油延续石磨水代法工艺,濒临失传的浆水豆腐建起工坊成为研学热点,目前全区34类手造资源已纳入统筹保护,3个项目跻身“山东手造”资源库。
政策层面,济阳区为“济北手造”搭建坚实框架,2023年底区委宣传部等8部门便联合出台《济阳区“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以“8个1”工作思路为引领,同步成立文促会、注册山东济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组建工作推进专班,为文化“两创”提供强力支撑,让非遗从博物馆标本变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在产品创新上,济北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内随处可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黄河五彩陶瓶、12类石渡陶饮具融入现代美学设计,济阳剪纸转印至水杯、摆台等日用品,手工编织跳出“实用筐篮”框架应用于现代家居装饰,仁风圈椅传承人赵俊西改良的新型圈椅兼具舒适度与时尚感,“济北手造”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链条运营则让“济北手造”真正实现增收致富。目前济阳已构建“前端加工+中后端销售”全链条运营模式,前端链接22家加工企业、56个专业合作社、1900余个个体加工户,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群;后端打造“农村胖丫”等5个线上电商平台,建立23个线下销售专区、2处“济北手造”生活馆,打通销售渠道。2024年,仅手造产品销售收入就达300余万元,带动研学收入近200万元,传统手造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文旅融合
打造黄河IP
释放品牌影响力
济阳区以“济阳@黄河”为核心,联动“九曲黄河万里情”夜经济街区与“品味四季乐享济阳”全域矩阵,通过“核心IP+全时场景+业态联动”模式,将黄河文化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体验,全面释放品牌辐射力。
作为全国唯一黄河主题夜经济街区,“九曲黄河万里情”于9月21日开街试运营,项目以“黄河文化、九省区特色、国潮风”为主风格,用“L型”动线串联五大主题广场、九大特色场景、20余种游乐设施及上百家商铺,通过“文化+科技+夜经济”打造昼夜联动文旅新范式。
一到“九曲黄河万里情”街区,入口16米高“鲤鱼跃龙门”雕塑开启黄河励志传说,“黄河大船”广场用舞蹈再现黄河女神神话,“闻韶台”场景还原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复刻的拱辰门、松潘古城、黄河楼等沿黄地标,搭配四川变脸、蒙古摔跤、安塞腰鼓、少林武术等特色表演,让游客实现“一街连九省区”的沉浸体验。街区的2.4万㎡儿童游乐场,则是亲子家庭的“快乐星球”,水滑道、不锈钢滑梯、步步惊心、懒人蹦极、天空之境等20余种游乐设施让人尽享欢乐。
围绕“品味四季乐享济阳”主题,济阳还将黄河文化与四季自然、民俗活动深度结合,构建全时全域文旅场景。四季采摘形成独特味觉图谱——3-5月摘仁风富硒西瓜,6-10月收回河蓝莓,12月至次年5月采温室五彩番茄。研学实践同步深化,整合12家精品研学基地(含济水韶音博物馆、山东旺旺食品基地、济阳区第一党支部旧址等),串联6条主题研学路线,29家单位组成研学旅游联盟,今年以来累计接待学生及游客15万余人次。
生态休闲场景同样丰富,“黄河?稻乡湾”片区以12公里沿黄生态廊道串联葛店村、朝阳居、八里村,打造“稻荷共生”“露营花坊”等场景,融合非遗研学、农事体验,绘就乡村振兴生动画卷。
从文脉挖掘到产业落地,从单点IP到全域融合,“济阳@黄河”文化品牌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未来,济阳将持续推动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让这一品牌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