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漫步响堂山脚下,峰峰矿区的绿水青山间游人如织。
很难想象,这里是一座有着百年矿业开采史的老工矿区,一度因粗放式发展留下累累“工业伤疤”。如今,峰峰矿区以生态修复为基、文旅融合为翼、产业转型为要、民生改善为本,交出了一份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亮眼答卷:10月1日至8日,接待人数42.12万人次,同比增长17.33%;游客出游花费30038.24万元,同比增长17.58%。
市民在清泉公园进行瑜伽健身。清泉公园位于峰峰矿区北部新城,原为采煤沉陷区,经生态修复后向市民游客开放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峰峰含量”持续提升。这笔越算越值的“生态账”,正在响堂山脚下书写着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生态修复:
重塑绿水青山底色
“刚开始拍鸟时,镜头里只有麻雀、喜鹊,想找只珍稀鸟类比登天还难。”在滏阳河畔生活近50年的摄影爱好者杨元杰,用5万余张照片记录下峰峰矿区的生态变迁。如今,他的电脑里不仅有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冠鱼狗的灵动身影,还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黄嘴白鹭栖息的镜头。
鸟儿的回归,是峰峰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注脚。作为滏阳河源头,这里曾因工业企业、养殖业无序发展,对水环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为守护这方碧水,峰峰矿区强力推进一二级水源地畜禽清零和工业企业搬迁工作,先后取缔养殖户143家,关停搬迁彭楠焦化、裕泰煤化工等大型耗水工业企业,取缔关停“散乱污”企业427家,从源头切断污染链条。
矿山治理则是另一块“硬骨头”。针对百年采矿留下的“白茬山”,峰峰矿区创新推出“横切”式开采法,
图为市民在清泉公园内游玩。李栋 摄
打出“矿山减量化、开采规范化、修复多元化”组合拳。在邯郸金隅太行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石灰石矿,工作人员通过分级削台、砌沟筑坎、客土回填、造林绿化等措施,将原开采形成的狭长沟壑与三面边坡,改造成千余亩的生态治理平台——不仅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还新增可采储量1476万吨,让矿山服务年限延长7.6年,实现“开采与修复同步、生态与效益双赢”。
“矿山、荒山、矸石山‘三山同治’,是我们生态修复的核心思路,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峰峰矿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主任科员张怀赋介绍,经过持续治理,全区矿山数量从50个压减至9个,大中型矿山占比提升至71%,“生物+工程”“修复+旅游”等治理模式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峰峰矿区林地面积达9.43万亩,林业碳汇优势逐步凸显,昔日“工业伤疤”蝶变“生态屏障”。
文旅融合:
激活文化生态价值
“‘点亮石窟·夜游响堂’如梦似幻、妙不可言!”这是峰峰籍航天员李聪在太空对家乡的深情推介。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响堂山石窟不仅是千年文化遗产,更成为峰峰矿区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深挖文化资源,峰峰矿区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生态”的新路。在磁州窑路沿线,过去因露天采矿留下的裸露山体,如今变身国内最长山体浮雕——中国磁州窑·丝路长歌主题文化广场。浮雕上,“磁州窑烧制”“丝绸之路贸易”等场景栩栩如生,每年吸引超80万人次游客打卡,昔日砾石遍野的废弃矿脉,成了传播磁州窑文化的“活课堂”。
生态修复催生的新景点同样人气爆棚。清泉公园曾是采煤沉陷区,经生态治理后焕发生机,两岸芦苇随风摇曳,水鸟不时掠过水面,澄澈河水倒映着蓝天绿树,勾勒出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沿河岸骑行,累了便在亲水平台驻足,看波光粼粼的河面与岸边花海相映成趣,随手按下快门,都是治愈人心的美景。
文旅品牌的持续升级,让峰峰矿区收获了多项“国字号”殊荣:2024年,峰峰0号旅游路、中国磁州窑·丝路长歌主题文化广场入围“全国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太行跃峰渠乡村振兴大道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滏口陉上榜2024年度“最受欢迎古道”——文化与生态的深度融合,让峰峰矿区的旅游吸引力持续攀升。
产业转型:
铺就绿色发展之路
“0号旅游路通车后,游客量翻了好几倍。今年国庆假期还没到,山底地道单日最高客流量就有2000多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景区经理白雪彬的感慨,道出了交通与生态联动带来的发展红利。全长26公里的0号旅游路,临跃峰渠而建,串联起3个乡镇15个村庄,不仅让游客“进得来、游得畅”,更给沿线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商机”。
依托良好生态与便捷交通,峰峰矿区引入市场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在农业领域,当地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引进绿坤、鑫伯特等造林大户,培育首冠、山友、响堂·富硒等10余个特色农业品牌,辐射带动9个村100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超300万元。“俺们村的富硒桃错季上市,每斤能卖到10元左右,比普通桃子贵一倍还供不应求!”说起村里的特色产业,村民们满脸自豪。
传统产业也在绿色转型中焕发生机。作为峰峰矿区的特色产品,香醋产业走上“高端化、多元化”之路。辐辏轩食品有限公司上线高端精品口服醋生产线,开发出蜂蜜养生醋、杜仲养生醋、枸杞口服醋等新品,既满足了消费者健康需求,也拓宽了销售渠道。1—8月,该公司仅通过直播销售就实现680万元营收,让“峰峰香醋”香飘全国。
民生改善:
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现在拍鸟不用跑郊外,家门口的公园就能看到鸟雀成群,这日子过得舒心!”杨元杰的感受,是峰峰矿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缩影。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环境,更让民生福祉实实在在落地。
2024年,峰峰矿区民生支出达30.56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4.47%,高标准完成26项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
城市里,春光园社区成功争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试点,22座公益直饮水台成为街头“暖心地标”,滏源里—磁州窑文化创意街区开街即火爆,老厂房变身文创空间,新市区火车站焕新亮相,从无人问津的老站点变成市民休闲打卡地。
乡村中,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和村醋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成功认定省级和美乡村91个,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的村占比达100%,王一村还获评“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这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红利”,更被纳入长远发展蓝图,持续推动“生态账本”增值。
“下一步,我们将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地建设、重要物种保护、生态监测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巩固生态治理成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峰峰。”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峰峰矿区分局负责人李海波表示。
从“黑色矿业”到“绿色发展”,从“工业矿区”到“旅游胜地”,峰峰矿区的实践证明:良好生态环境既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响堂山下的这笔“生态账”,不仅算清了环境保护的“环境账”,更算准了经济增长的“效益账”、民生改善的“幸福账”,真正实现了“政府要绿、企业得利、村民受益”的多赢局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冀晋萌 苏醒/文 郝群英/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