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雨中打卡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这个雨天,让我想起上个月雨中打卡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网友@刘荣娟 摄
走进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人们往往先被那些承载着商王朝南方文明密码的青铜器、玉器吸引,沉醉于古老历史的厚重。但当你走出展厅,踏入博物院的户外区域,会发现这片“第二重天地”,以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同样惊艳了时光。
这片区域的入口透着古朴的低调,一条蜿蜒的石板路从博物院主楼延伸而出,路面被绊根草铺就,成片的绿意顺着地势铺展,一直漫向远方,像是大地亲手织就的绒毯。
恰逢细雨朦胧,撑着伞漫步其间,城市的喧嚣瞬间被隔绝在枝叶之外,耳边只剩下树叶被雨水轻叩的沙沙声,偶尔夹杂着几声清脆的鸟鸣,格外治愈。雨滴落在透明伞面,又顺着伞沿悄然滑落,溅起细小的水花。远处的现代建筑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与眼前的草木、步道相映,现代与自然在此刻达成了奇妙的和谐,让整幅景致都浸透着诗意。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外的“第二重天地”。网友@刘荣娟 供图
沿着步道继续前行,道路两旁的栾树正处于盛花期,细碎的金黄与粉红花朵簇拥在枝头,层层叠叠,像极了缀满彩色珠子的天然帘幕,随风轻轻晃动。微风拂过,花瓣簌簌飘落,在湿润的路面铺下一层浅浅的“花毯”,踩上去带着几分柔软的诗意,连脚步都不由得放缓。
与栾树相伴的无患子树也不甘示弱,枝丫间挂满了圆润的青绿色果实,一簇簇挤在一起,像一串串小巧的翡翠灯笼,透着清新的生机;偶尔有熟透的果子坠落在地,与飘落的栾花瓣相映成趣,成了路边最灵动的自然“装饰”。
空气里满是湿润的气息,不经意间低头,会发现步道旁的草丛里、树荫下的泥土上,冒出了一片片暗绿色的地皮菜。它们紧紧贴着湿润的土壤,边缘还沾着细碎的草叶与晶莹的水珠,像被雨水唤醒的“大地精灵”,透着原生态的野趣。这时有游客停下脚步,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观察,指尖轻触那柔软的质感,仿佛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最本真的肌理,连带着与千年前的先民也多了几分亲近。
博物院外几处分散的荷塘仍是一抹亮眼的存在。荷叶层层叠叠,如绿伞般肆意撑开,有的叶片饱满鲜亮,透着蓬勃的生命力,有的带着些许岁月痕迹,边缘微微卷曲,却更显自然野趣。雨滴落下时,打在荷叶上,溅起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水珠顺着叶脉滚动,时而聚成小小的水洼,时而顺着叶尖坠入荷塘,惊起一圈圈涟漪,扩散开去,仿佛在与千年前的时光低语,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
偶尔驻足,伸手拾起地上的落叶,叶脉间还带着雨水的湿润,小小的叶片在掌心轻颤,似藏着这片土地的秘密。或是在开阔处,望着几棵粗壮的大树,它们枝干遒劲,树皮上刻满了岁月的纹路,树冠如盖,默默矗立在那里,像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博物院的岁月变迁,也见证着无数人在此与自然、与历史的温柔相遇。
行至步道尽头,最冲击视觉的盘龙城宫殿遗址核心区域,有一处仿照盘龙城宫殿遗址复原的夯土台基。台基不算高大,却严格按照考古发现的尺寸比例打造,表层覆盖着与当年相似的黄土,土层间还能隐约看见当年夯筑的痕迹。
行走在木栈道上,脚下的木板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能透过鞋底,感受到三千年前工匠们一夯一土筑城时的艰辛与执着。得以想象这座商代早期都城的繁华模样——或许曾有商旅在此往来,或许曾有祭祀在此举行,鲜活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站在台基上极目远眺,远处的现代建筑与眼前的古遗址场景遥遥相对,让人不由得感慨岁月的流转与文明的延续。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这“第二重天地”,没有文物那般直白的历史叙事,却以自然的灵秀,为厚重的历史增添了鲜活的注脚。在这里,历史不再只是展柜中冰冷的器物,而是融于每一朵栾花的绽放、每一颗无患子的生长、每一片荷叶的舒展、每一缕穿枝拂叶的风里。人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便触摸到了盘龙城遗址的深厚底蕴,收获了来自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震撼与感动,这便是这片 “第二重天地”独有的惊艳。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刘荣娟
美图
粉黛佳人
在武昌江滩,一片粉黛乱子草如梦似幻。一位白裙女士手持自拍杆,专注地与这片花海互动,想要将这美好定格。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陈胜平
美文
夜色下的月湖桥
夜幕降临,月湖桥在灯光的映照下宛如一条璀璨的银河,横跨汉江。桥身的灯光如流动的星河,与江水的波光相互辉映,仿佛是夜空中坠落的彩虹,将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夜色中的月湖桥,是汉阳与硚口之间的一道诗意纽带。桥上的车灯如流星般穿梭,与两岸高楼的霓虹灯光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繁华与宁静并存的都市画卷,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浪漫。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明天的阳光
你身边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在发生?
快来#大武汉一日#话题下分享吧
扫描下图即可参与
↓↓↓
(整理| 周琛)
【罗田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