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17日电(王牧雨 高莹 刘潇)深秋时节,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登上观光塔极目远眺,万亩胡杨漫山遍野,金黄、橙红与沙丘的淡黄、天空的湛蓝交织成一幅浓烈的油画。环绕胡杨的金波湖碧波荡漾,将挺拔的树影与辽阔的天空一并纳入怀中,形成“水映胡杨”的独特景致,令海外华媒代表们赞叹不已。
10月17日,“中新观陇·酒泉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在这片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土地上,媒体代表们既领略了万亩人工胡杨林铸就的“金色生态奇迹”,也透过博物馆的珍贵馆藏,探寻了戈壁绿洲跨越千年的文明脉络。
图为甘肃酒泉金塔胡杨林。王牧雨 摄
“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沙漠的想象。谁能想到,在曾经的戈壁滩上,能生长出如此规模、如此充满生命力的胡杨林。”德国欧洲新侨网副总编辑郭纪鹏表示,金塔胡杨林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中国西北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证明。
据介绍,这片胡杨林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防风固沙而开展的人工种植。数十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建设,曾经的荒漠已变身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图为甘肃酒泉金塔胡杨林。王牧雨 摄
随后,采访团来到金塔县博物馆。这座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丰富,近7000件文物串联起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文明发展史。在《会水长歌》基本陈列展厅,一尊东汉时期的具鞍铜立马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生动的造型,是汉代河西地区畜牧业繁荣与丝路往来的实物见证。
《汉风简韵》展厅内,源自肩水金关遗址的汉简,以其清晰的笔触记录了汉代边塞的军事与生活;魏晋墓葬中出土的伏羲女娲棺木画,线条流畅,蕴含着古人对天地宇宙的朴素认知。而从《塔韵生辉》对地方文化的溯源,到《金塔问天》对现代航天事业的展示,博物馆巧妙构建了一条贯通古今的文化长廊。
金塔之行,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刻感受到生态治理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机结合。中国澳门商报新媒体编辑中心主任洪小雅表示,将把金塔胡杨林的壮美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传递给澳门观众,“尤其是这里化荒漠为绿洲的奋斗精神,非常值得年轻人了解和学习。”
媒体代表们表示,他们将把在肃北、阿克塞、瓜州、金塔等地的所见所闻,转化为生动的新闻报道,向世界讲述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文化繁荣、生态改善的动人故事。(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