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元,古蜀道现在太火了。不仅是蜀道游,还有蜀道研究。”
“翠云廊里守护最久的柏树,已经有2300年了。”
“在剑门关讲解20多年,发现现在的游客越来越关注蜀道文化内涵。”
“我们会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维护蜀道的完整性、原真性。”
……
10月16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指导、四川发布主办的国内首档行进式互动发布会——《行走的发布会》正式启动,“发布会大篷车”从成都出发开到四川广袤大地的绿水青山之间,开到市井烟火气浓郁的街头巷尾,开到了你身边。首站“发布会大篷车”驶进广元,与发言人一起,从一首《蜀道难》开始,共同探讨“蜀道的守与变”。
曾经,秦岭巴山,曾阻隔川陕,李白叹之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如今,交通纵横,天险成往事,古蜀道已跃升为一条贯通古今、承载厚重文明的文化大道。在“蜀道之心”广元,就守护着最密集的千年遗存:剑门关诉说金戈铁马,翠云廊见证生生不息。
从古道到石刻,从军事要塞到生态长廊……这条穿越时空的文化命脉,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在保护与创新的交响中,向世界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与勃勃生机。
△剑门绝壁 摄影:苟永雄
从交通要道到文化宝藏
蜀道在广元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作为中国历史上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古蜀道是一条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翻越秦岭,经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代交通通道。
在众多学者的眼中,古蜀道远非一条简单的交通通道。十余年来,广元学者陈洪致力于蜀道文献的搜集与田野调查,在他看来,“古蜀道更是一条文化大道、民族融合之道,至少拥有3000年历史,见证了中国统一进程。”
△行走的发布会•第一集《蜀道的“七十二变”》截图
而古蜀道广元段,更是意义重大。蜀道南段的金牛、米仓、阴平三道,在广元境内贯通南北、绵延近300公里,是开辟最早、延续至今的道路交通体系。陈洪曾在广元境内进行了数次地毯式摸排,“广元,是蜀道遗存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有‘蜀道之心’的美誉,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历史、文化、交通、军事及生态等多个维度。”
△古道郁青苍 摄影:苟永雄
比如,这条路是交通史上的活态博物馆,广元明月峡集中展现了古今六种交通形式:先秦栈道、古驿道、嘉陵江水道、纤夫道、老川陕公路、宝成铁路隧道,跨越2300余年。
同时,更是军事与历史的战略枢纽,沿线留存昭化古城、剑门关等军事要塞。陈洪举例,剑门关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著称,是蜀汉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姜维曾据此抵御十万魏军。其险要陡峭,陈洪直言:“剑门关就是翻越秦岭后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剑门关没有守住,整个四川就再也没有可以守的地方。”
△剑门关关楼 摄影:左长周
而当下,古蜀道更是承载了文化积淀与文学灵感之源。广元段集中了140余处三国遗迹,如费祎墓、战胜坝等;刘备、张飞、姜维等人物故事在此流传。李白一首《蜀道难》,更是流传千年。蜀道上还拥有众多古道、石刻、关隘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并因其连接了沿途的铺驿、城镇、村落等区域,产生了多方面的文化功能。
正是因为古蜀道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当下,行走蜀道、认识蜀道、研究蜀道已经成为一种“热”现象。在剑门关景区从事二十余年讲解工作的蒲元彬就亲历了这种蝶变。他谈到,早期游客只问“谁守过关”,如今更多人追寻蜀道背后的诗词、军事、驿铺文化。陈洪也发现,近年来,蜀道关注度陡增,不仅是蜀道游热,亦有蜀道研究热。他乐见其成:“研究蜀道的专家学者比过去多了好几倍。”
△剑门云涌 摄影:赵辉
“古蜀道,是历史留给我们广元的宝藏。”这是二人无需言说的共识。陈洪介绍,目前,广元已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蜀道文献资源中心,并已整理出版《中国蜀道丛书》《蜀道文库》等大型文献四百余册。
从制度沿袭到科技赋能
蜀道守护一脉相承
蜀道之难,难在天险阻隔;蜀道之用,用在屏障守护。千百年来,从秦蜀先民翻秦岭、越巴山的步步艰辛,到广元境内108国道因势而变、数度改线以应时需,再到西成高铁破壁穿山、将昔日翻山越岭的漫漫征途缩为朝发夕至的便捷通行……曾经“天下之大阻”的蜀道,历经劈山开路的鬼斧神工与世代守护者的心血浇筑,终化天险为通途。
在剑门关翠云廊,古老斑驳的蜀道两侧,两万余株古柏撑起绿色天穹。编号“51082300706”的剑阁柏虬枝盘结,树皮皲裂处隐约可见时光的刻痕,这株近2300岁的活化石,正是蜀道守护史的见证者。
△摄影:曾正强
翠云廊古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代。追溯至秦汉的官道植树传统,到了明代,形成了“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保护制度,离任官员需逐棵清点古柏,以“点树交印”仪式移交下任。这套古代林长制,延续至今,让翠云廊成为全球唯一存活的成规模古行道树群。
△行走的发布会•第一集《蜀道的“七十二变”》截图
“我们不是坐享其成的一代。”广元石窟研究所开发利用与宣传教育科科长罗琳遥望着高大苍虬的张飞柏解释“柏二代”深意。自秦代“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的政令,翠云廊经历七次大规模补植,到了如今时空接力仍在继续,孩子们为新植的柏苗挂上“时空胶囊”,内藏写给百年后护林人的信,“不仅是我们,也希望这批新柏百年以后成为蜀道的守护者,成为柏二代。”
△烟锁翠廊 摄影:魏运辉
制度基因在现代焕发新生。2024年,广元市出台《广元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2024—2033年)》,更加系统、完整、科学保护广元全市古树名木,让古树名木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此外,同年印发的《广元市古树名木综合防护应急预案》明确,将建立起应对多灾种、统筹各领域、覆盖各环节的古树名木综合防护应急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自2025年3月15日起施行,其中就借鉴了广元翠云廊古蜀道“交树交印”“官民相禁剪伐”等制度,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
△翠云长廊图 摄影:苟永雄
如今每株古柏都配有电子身份证。翠云廊景区导游蒲元彬拿出手机对准“剑阁柏”的身份证二维码,手机立马弹出这棵两千多岁古木的植物信息、古木属性及位置,内容不可谓不详细。蒲元彬介绍,近年来,为科学保护古树,剑阁县打造了古柏智慧管理平台,集森林火灾监测、病虫害监测、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监测与日常养护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在翠云廊景区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古柏的病虫害数据、土壤酸碱度等信息。
△行走的发布会•第一集《蜀道的“七十二变”》截图
在广元,被保护的不仅仅是古树,还有古蜀道。
“我们会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维护蜀道的完整性、原真性。”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郭志耀表示,古蜀道徒步游持续火热,目前在不破坏其生态的前提下,广元着力对其进行了梳理修葺、清杂去乱、修补路面等工作,恢复古蜀道的畅通性和通透性,修缮了古蜀道个别地段;同时完善了标识系统,配套旅游厕所、环卫设施、交通接驳、应急救援等服务项目,推出徒步古蜀道的小程序,为徒步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摄影:曾正强
据了解,蜀道在广元境内绵延近300公里,其中剑阁段全长151公里。目前,剑阁县境内的古蜀道北线剑门关-剑州古城段正在开发中,西线柳沟至梓潼段、南线普安至阆中段共计114.5公里有待开发。
从文化自信到活态传承
看蜀道文化传承的现代演绎
“噫吁嚱!危乎高哉!”12岁的成都游客小罗,在剑门关景区背诵《蜀道难》,以此换取了105元的门票。当下正值暑假,虽然天气炎热,但剑门关景区游客中心门前仍排起了长龙,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挑战背诵《蜀道难》,以期换取免费门票。
△行走的发布会•第一集《蜀道的“七十二变”》截图
“背诗变现不是噱头,是让文化自信具象化。”郭志耀笑着揭秘,据统计,截至今年五月,背诵《蜀道难》免门票活动吸引了超30万名游客踊跃参与,239760名游客挑战成功。294个文字构成的“通关文牒”与游客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来广元、剑阁的高铁都成了埋头背书的自习室,让大家的知识储备能够变现。”
△太阳照在剑门关上 摄影:苟永雄
科技是针,传统是线,活化古蜀道,广元用针线“缝合”起时空。在剑门关景区VR空间内,00后游客万文海戴上头盔瞬间“穿越”:数字箭矢擦过耳际,姜维的虚拟影像正在雄关点兵。当他摘下设备,翠云廊景区的实景剧场鼓声震天——明代离任官员正举行“点树交印”仪式,逐棵清点古柏后移交官印。
在今年5月举行的西博会上,《千年奇遇剑门关》VR沉浸式体验区成为广元馆的亮点。该项目采用了大空间追踪技术,通过把剑门关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为游客带来一场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戴上VR眼镜,体验者能一秒‘来到’剑门蜀道。”广元馆相关负责人表示,VR体验的推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更是提升了剑门关以及古蜀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剑门关-翠云廊景区讲解了二十余年的蒲元彬也亲历了这场变革:“十年前我讲姜维守关,游客直打哈欠;现在玩起了VR守城战,连外国背包客都抢着当‘蜀汉兵’。”
文化赋能古蜀道“活态传承”,广元把蜀道作为文化传承的秀场,以及文化体验的剧场。不仅白龙花灯、杨村傩戏等地方非遗在剑门关常态化展演,安塞腰鼓,鄂伦春歌舞等非遗也走上了蜀道,激发更多年轻人探究文化的兴趣。
△剑门长歌 摄影:杨越峦
结合历史故事推出的《剑门长歌》崖壁灯光秀、《点树交印》情景剧等,都成为游客深入了解蜀道的热点项目,与网易《率土之滨》、腾讯《桃源深处有人家》等游戏合作开发剧情,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以更现代化的表达让年轻人体验历史文化。
在维护蜀道的完整性、原真性基础上,广元正进一步增强文化的体验性、创新性。“丰富游客游览的场景,拓展游客游览的时空。”郭志耀介绍,大蜀道•不夜三国城8月11日正式迎客、《凤起利州》栖凤湖夜游项目8月22日试运行,都是游客夜游消费的好去处。
此外,广元正持续改善徒步游沿线的服务设施、接驳服务体系,强化与旅行社、徒步游协会等经营主体合作,推出更多“徒步+景区+美食”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可以享受说走就走的旅行。
来源 | 四川发布客户端 剑阁县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 | 刘茜 许明智
编辑 | 庞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