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静默矗立,延河水潺潺流淌。在3.7万平方公里的延安大地上,革命旧址星罗棋布。
10月16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团一行走进延安,在这座“永远读不完的书”中,寻找着历史的回响。
在这些革命旧址间,一群特殊的故事讲述者,正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让历史走出陈列馆,让延安精神照进现实。
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讲解员张晓芹经历了一次身份转换。面对一位83岁的老红军,她放下了讲解稿,成为专注的倾听者。“他给我讲了很多。不到4个小时的经历让我受益特别多,也非常感动。”张晓芹回忆那次特殊接待时如是说。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真正的历史传承不仅是单向的输出,更是双向的共鸣。老红军口中的细节,那些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片段,让她对长征精神有了更立体地理解。这次经历促使张晓芹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要更好地从讲解员变成研究员”。她不再满足于复述既定的讲解词,而是开始深入挖掘每个历史事件背后的精神内涵,希望“把伟大的长征精神传递给更多游客,让他们也能从中汲取力量”。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快十年的讲解经历,让讲解员苏丽娜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超越职业的理解。“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当好延安文化传承人的使命所在。”她观察到,许多参观者来到延安,并非简单地观光,而是带着现实中的困惑而来。“他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想来到延安这个地方,看一看我们的革命先辈当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是如何克服困难继续前行的。”苏丽娜意识到,她的讲解不仅要还原历史,更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她尝试着将革命先辈面对困境时的抉择与当代人面临挑战时的选择相联系,让参观者“在这里汲取力量”。这种以情感为纽带的精神传递,让冰冷的历史文物焕发出时代的温度。
作为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对自己和团队的角色有着诗意的定义:“我们是这片土地的守门员”。在他眼中,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延安精神”的活态呈现,不仅给予后来者心灵的震撼,更“赋予我们开拓事业的精神原动力”。为了当好这个“守门员”,侯振龙和他的团队积极探索创新传播方式。他们推出的“小小讲解员”项目尤其引人注目——“我们与延安的中小学合作,鼓励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来当小小讲解员,通过培训,让他们亲自给游客来讲解”。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讲解的单向输出模式,通过孩子们的参与,实现了红色基因的“播种”。
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正因为有了这些用心阅读并深情讲述的人,而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从讲述者到守护者,再到创新者,延安的讲解员们用他们的实践,诠释着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充满创造力的转化;不是被动的保存,而是主动的发扬。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让延安精神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