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洛阳,阴转多云,空气优。
【一】
昨天上午,第六届世界古都论坛在洛阳正式开幕。论坛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等承办,论坛主题是“古都新生:全球古都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彰显论坛更具时代性和务实性的态度和问题意识,更加直接而深刻的直面全球古都城市发展中已经经历和可能遭遇的共性挑战,探寻全球古都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发展周期中能够并应该实现的特殊机遇,今年论坛专设了两个分论题,分别是“古都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和“古都产业发展与经济新动能”。
据介绍,首届世界古都论坛于2018年4月在洛阳举办,并正式确立了洛阳作为论坛永久会址的地位。此后,洛阳市及有关方面,在论坛的主题策划、内涵延伸、案例挖掘、项目联动、国际交流等领域,进行了不断深化。
2019年第二届以“古都保护与城市生活”为主题,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之道;2020年第三届以“古老的文明,崭新的故事”为主题,对古都文明的当代价值展开了思辨;2022年第四届以“古老的文明,崭新的故事——青年的使命”为主题,凸显青年一代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第五届论坛正式升格为省级节会,由河南省政府主办,标志着论坛能级与影响力实现了进一步跨越,论坛定位和主题边界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资源配置能力实现了更大幅度的提升。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按照有关方面的规划,希望通过今年论坛的举办,使得世界古都论坛在推动洛阳古都文化复兴、文旅产业发展、城市综合转型、中原文化国际表达、全球古都城市交往和人类文明传承交流等方面和维度的价值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
洛阳市最近发布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显示,在论坛的持续推动下,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果丰硕:龙门石窟保护展示不断深化;建成二里头、隋唐洛阳城等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位居河南全省第一;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达112家;二里头遗址、山陕会馆、关林等被列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
【二】
我对古都城市的系统性关注始于2011年5月,借由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之机,作为记者的我受邀到西安采访。当时我正好读到大卫·哈维的《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书中通过对第二帝国时期巴黎城市所经历的一次历史性改造的记录所揭示和呈现的现代性诞生的血腥和辉煌,让我心潮澎湃。
正是受到这本书的影响和启发,我决定尝试以西安为样本,案例化、故事化、专业化和系统性的探讨一下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城镇化快速推进、社会急剧变革、文化自信意识觉醒等多重背景下,一批有着厚重文化积淀、典型东方神韵、复杂社会结构以及当时看起来相对保守的文化认知的古都城市,如何实现自己的现代化转型。
为此,我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和阅读了大量关于古都西安的材料,走访了一系列历史和事件现场——除了世园会的主场西安浐灞生态区,还去看了陕历博、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西安天坛遗址等点位。
尤其是天坛遗址,我在资料中看到说大概在陕师大老校区南门的附近,但问了周边的一些人都说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后来是在一片废弃的院子里找的。当我和一个同事翻墙进去登上那个高台时,送我们的司机师傅连呼奇怪,他这么一个老西安人竟然从来不知道那里藏着一个这么重要的历史遗迹。
我还专门沿着西安城墙完整步行了一圈,印象最深的是一路上看到了好多拴马桩。为了验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不是真的如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李令福老师所说受到西方人广泛而强烈的关注,我去了西安碑林博物馆两趟;听完李令福老师讲的关于西安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饮用水危机故事后,我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走了很多街区,终于找到了那座传说中的甜水井,并再次让陪我调研的司机师傅连呼奇怪。
当然,那段时间我还深度采访了多位对西安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以及西安城市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比如上面提到的陕师大历史地理专业李令福老师,以及史红帅老师和肖爱玲老师,他们不仅谈到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还送了我一些难得的图书资料。
另外就是时任西安市委宣传部长兼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的王军先生,以及曾任西安市总规划师的韩骥先生和曾任西安市总建筑师的张锦秋大师等。
张大师也是世园会的地标建筑长安塔的设计师,其对西安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地标建筑可谓是如数家珍。尤其是通过其对陕历博建筑设计理念和逻辑的阐释,让我第一次对古代高台建筑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
韩骥先生在采访中不仅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大西安的规划逻辑,因为聊得很开心,还为我们讲述了他所亲历和听闻的梁思成先生当年呼吁和参与保护北京城的很多历史故事和细节,这也让我对古都城市的转型发展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王军书记万古奔流的历史观、大开大合的时空观和守正创新的价值观,以及其对西安城市发展的亲历和实践,不仅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而且给了我非常多的启示,进一步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格局,并直接贡献了很多金句。
所有的采访结束后,由我主笔,写了一篇题为《从大雁塔到长安塔:一座现代性西安城的诞生》的深度报道,我在文章提到:在中国,或许再没有哪一个城市基于现代性的发展尝试,像西安这样会被人不断地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甚至是审判。这是每一座古都现代化进程中的“宿命”。对于西安这座城市而言,除了城市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之外,还要深入思考的是,一个古都将怎样找回当年的盛唐气象,并完成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现代城市精神的重塑,进而实现城市的复兴。一个现代性西安城的诞生,不仅是一个古都现代化的问题,也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的问题。
这篇文章也是我自认为十几年记者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一篇!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采访和这篇文章,让我与李令福老师和王军书记成了“忘年交”,直到今天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一直保持着对古都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探讨和交流,并以各自的方式对中国的古都现代化这一具有显著世界性和历史性的时代变革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形成了自己的成果。
此外,因为获益于这次的采访、报道和后续对古都现代化问题的持续关注,让我有机会对另一座古都城市——开封也进行了超过十年的持续关注、发现和表达,前一段时间我对相关文章进行了梳理和整理,发现截止到目前已经完成了7万多字的书写。
还有就是,因为这次的采访和报道,让我对历史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后来我专门购买了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北大侯仁之先生的书以及关于他的传记,并通过对这些书的阅读,让我对北京城的历史地理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再后来就是,2019年9月,我结合自己对古都现代化、城市营造和治理、文旅融合发展、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积累,撰写了《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北京中轴线申遗再思考》,对当时申遗中的北京中轴线进行了多个价值维度下的讨论,该文不仅获得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直接回应,还得到了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蔡奇的肯定和批示。
【三】
古都新生,生生不息。基于过去十几年来对古都现代化的观察和感受,在我看来,本届世界古都论坛主题中所提到的全球古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早已不是一个新命题,但所有古都城市的转型发展可以说是每年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新的变量的出现,并要求有关各方基于新的变量的出现,给出恰当的回应和务实的解决方案,而所有的回应和解决方案的价值指向,都应该是致力于促进和推动古都城市“守正创新,向新而立”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古都城市的生生不息,也就是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古都城市和所有城市一样,在其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产生张力、经历冲突、出现矛盾和遭遇挑战等,一直都是常态,只不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的古都城市所遭遇的最显著和最迫切矛盾和挑战大概率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化解这些张力、冲突、矛盾和挑战的理念、方式和手段也将是不一样的,至少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结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所正在经历和可能经历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发展环境变化,对于当前国内古都城市的转型发展而言,在我看来,至少应该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基于新文旅和硬科技的产业发展逻辑,对古都城市所辖的大遗址片区进行新的价值闭环的构建,以在严格性保护和高附加值变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从而实现大遗址物理空间自身所有的综合价值的释放,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古都的历史风华和遗存重新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中芯片式和引擎式的存在,推动并引领古都城市走出一条区别于非古都城市的城市化之路,实现一种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常态化做好城市所拥有的古都文化的专业化研究、系统性阐释和创意化传播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所拥有古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和独特性符号,进行专业化和系统性的文旅IP打造、文创开发、研学拓展等,战略性推动以城市所拥有的古都文化为主题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创业生态的培育,进而反向赋能当地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招引,从而实现“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和文旅融合的新格局与新气象,以古都文化和现代科技为依托推动城市产业的价值倍增。
三是统筹推进城市既有的新旧城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所在区域的城市群之间的融合发展,在充分做好与古都文化直接相关的文物、博物馆、大遗址、历史街区和城市片区等古都资源,在不同尺度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古都文化对提升市民文化自信和素养、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优化社区发展环境、推动城市和所在区域的文旅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和区域的品牌影响力、扩大和引领城市和区域的国际化合作等方面的价值。
四是回到人的尺度和维度,更加精细化和系统化的做好新发展阶段的主客共享、景城一体的城市营造和治理安排,将游客需求(包括旅游需求、旅行需求、旅居需求和康养需求等)全面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全过程,避免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潜在冲突。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古都城市对高知人群、高净值人群和国际化人才的特殊吸引力,超越单一的消费逻辑,通过搭建专门的平台、设计专门的机制、采取专门的方式对这些人群进行常态化的人力资源价值开发,以为古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是充分发挥古都文化和古都城市在推动国家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独特而综合的价值,让古都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灵魂和基因之一,让古都城市成为以中国为主场的新全球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主场所在。在新的全球化阶段和周期,每一个古都城市都应该争取成为全球经济、文化、产业甚至政治交流合作(至少在某一方面成为)中的平台型城市,以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意识和能力,为新全球化提供城市级的和系统性的支撑,这不仅是古都城市该有的时代使命和可能的战略担当之一,也是由其特殊的资源禀赋决定的。
谁让这些古都城市曾是历史上的首都呢!
叶一剑
方塘书社主理人
方塘智库创始人
编审:汤一凡丨编辑:汤一凡丨设计:孙月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