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选购文创产品。
阿坝州展区打造出了沉浸式文旅场景。
10月17日,2025天府书展一开幕,就把“热闹”玩出了新花样:身着民族服饰的小朋友追着作家杨红樱问“马小跳最近去哪了”,年轻人穿着鲁迅同款背心排队打卡,还有人手里捏着刚换的九寨沟门票,计划逛完书展就去川西看风景……
从7年前填补西南无大型书展的空白,到如今成为惠及全民的文化盛宴,天府书展每年都在不断“升级”。2025天府书展以“文旅融合”为创意核心,以三大亮点展现了从图书展销向文化嘉年华的全面升级。
阅读+非遗
让文字“读”得懂,“触”得着
在位于书展主会场的阿坝州非遗馆的藏香制作体验区前围满了人。传承人东周正手把手地教观众揉制香泥,旁边的展架上摆放着《中华羌族历史文化集成》《阿坝州文库》及藏陶、羌绣等展品。
“以前在课本里读‘羌族刺绣’,就知道是彩色的线绣花纹,今天自己绣了个小羌碉,再看旁边书里写的刺绣历史,突然就懂了为啥这手艺能传承几百年。”带着女儿来逛展的市民李女士,手里攥着刚绣好的小挂件,语气里满是惊喜。
今年书展的阿坝州展区,打造了一个“沉浸式文化圈”:精品图书区有阿来的作品及阿坝的摄影集;非遗体验区能学织绣、画唐卡;展演区里,藏族的《折嘎》曲艺刚唱完,羌族的《羊皮鼓舞》就敲起了鼓点,就连非遗集市里的藏陶、石雕,摊主都会拿着书给市民介绍,“这罐子上的花纹,在书里第三页就讲了它的来历。”
这种“阅读+非遗体验”的组合,让书里的文字有了“触感”。如东周所说:“藏香的味道、刺绣的针脚,比文字更能让人记住文化。书展把书和手艺放在一起,就是让大家既‘读’得懂,又‘触’得着。”
阅读+旅游
让观众既“看书”,又“看风景”
在文创区里,“人文之宝”联名熊猫书店轩小乐,打造的限定版“文学包袱”成了明星产品——蓝布面上印着《蜀道难》,里面能装书还能装随身物,不少人买完产品后就直奔“文创换门票”窗口,用包袱换九寨沟门票。
“本来就是来淘几本散文,结果买文创还能换景区门票,干脆跟朋友约了下周去阿坝旅游。”从重庆来的游客王先生,手里拿着门票和刚买的《阿坝风情录》,笑着说“书展把‘看书’和‘看风景’连一块儿了。”
展区里的“文创展销专区”,从“轩小乐”的熊猫文创到非遗主题的文具、家居用品,每样东西都能和“四川旅游”联系起来。书展还联合文旅部门开展“文创换门票”活动,逛展、买文创、去旅游,成了一条“文化动线”。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每年都参加天府书展,他表示:“今年天府书展特别让我惊喜。天府书展越办越有活力,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阅读+场景
让书香不只在书房,更融入到城市烟火
在书展的“本土作家专区”前,72岁的张大爷正戴着老花镜翻《苏辙文集》,旁边的年轻人则围着“荒原书店”摊位,挑选印着成都街巷的笔记本。
据《四川省2024年全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下,四川成年居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达4.96本,高于全国人均4.79本的水平;仅成都一地,就有超3600家规模、风格各异的实体书店,太古里的潮玩街区旁能寻见书店身影,玉林社区的市井烟火中,也藏着散花书院这样的小书屋。
今年的天府书展把阅读与文旅深度融合了起来。市民可以在“翻书见川”公园里,一边看非遗美食区做糖画,一边翻阅《四川美食志》;甚至能在排队买文创时,和旁边的人聊起“下周去兴隆湖看书店”的计划——书香不再只在书房里,而是飘到了街头、景区、生活里,融入城市烟火气里了。
从7年前的“新书展”,到如今的文化盛宴,天府书展的“新打法”,把文旅融合发展揉进了细节里。就像桂花香会飘满成都的秋天,这种“有温度、可触摸”的书香,正在让更多人读懂四川的底蕴。(王瑜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摄影 李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