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乌鲁木齐##v聚天山##幸福生活e起拍##美好乌鲁木齐70年#
天山南北,丝路古道,昔日驼铃悠扬之地,今日文旅热潮奔涌。新疆以旅游为笔,以文化为墨,正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新卷。这不仅是一场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一条民族团结的融合之路。
新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更展现了文化自信和民族团结。它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发展的新疆,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疆。
乌鲁木齐天山明月城里游人如织。明亮摄
华灯初上,乌鲁木齐“天山明月城·丝路有戏”文旅街区内,身着各民族盛装的青年演员打起手鼓,欢快起舞。这片从前的闲置厂房,如今被赋予新的生命,成为展现丝路文明的“活态博物馆”。与“丝路有戏”一街之隔的天山明月城汉唐文旅街区,同样人气满满。在唐风建筑群中,14个演艺舞台、4个主题广场好戏连台,光影水幕与唐风灯组交相辉映,重现盛唐夜市繁华。剧场内,班超戍边、解忧公主和亲、玄奘西行等一个个荡气回肠的丝路故事,在演员的倾情演绎和声光电技术的配合下重焕生机。这种“文化IP+科技赋能”的创新模式,不仅盘活了存量资源,更让历史文化以可感知、可互动的方式走入现代生活,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天山、喀纳斯,美得震撼!”来自北京的游客杜茜年近八旬,与丈夫专程来到新疆,开启为期半个月的旅程。她感慨:“新疆交通便利、人民热情,多元的文化让人难忘。”
今年1—8月,新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旅游成绩单:接待游客2.28亿人次,同比增长8.6%,游客总花费2559.86亿元。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单日客流量连续29天突破20万人次,创下新纪录。数字背后,是新疆文旅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更是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实力的有效转化。
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里的馕咖啡。 明亮摄
在承载历史记忆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打馕师傅玉苏普·热合曼熟练地制作着皮牙子馕、库车大馕、玫瑰花馕等。主题馆日均销售馕品1万多个。在大巴扎一角的特色咖啡店前,等待购买“馕咖啡”的游客排起长队,人们热衷于观看店员将香浓咖啡注入馕制杯中,手腕轻转,拉出精致花纹。这一创新产品不仅是一种美食跨界,更是文化融合的象征,展现了新疆人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游客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他们感叹:“新疆的文化与热情令人着迷。”这种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正是文化影响力的最佳注脚。
新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其意义远超经济范畴。它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生活,为民族团结提供了最自然的平台。夏日黄昏,在天山南北的城镇广场上,悠扬的乐声响起,游客与市民即兴起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一起来跳新疆舞”,这生动的一幕,正是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真实写照。
如今,天山南北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生活。
未来已来,新疆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活力。旅游之笔绘就的发展新卷,正在天山南北徐徐展开,这幅画卷既描绘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也书写着文化传承创新的精彩篇章,更承载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这是一条符合新疆实际、具有新疆特色、彰显新疆优势的发展之路,其深远意义必将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愈加彰显。
来源: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