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西南的邛崃
藏着一座名为“夹关”的古镇
它既是“两山夹立如门”的千年雄关
也是白沫江碧波穿行的水墨画乡
历史的风云与市井的烟火在此交织
不妨跟随崃仔一起深入邛崃
探寻这座藏于山水之间的千年古镇吧
#part 01
地理与沿革
川西要隘的古今变迁
夹关古镇又名“夹门关”,因古镇西边观音岩处的啄子山、胡大岩两峰对峙如门,中横一水而得名,后又简称“夹关”。
此地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古来为商旅来往和移民居留之地,聚市设场,渐渐发展而成。民国时期,合并南岸大南乡和北岸长川乡设置为夹关乡,1985年,撤乡建镇。
#part 02
山水格局
白沫江滋养的富饶之地
夹关镇的典型风貌,是群山环抱、中横一水。白沫江携着清流碧波穿场而过,江岸边垂柳婆娑,吊脚楼在水面映衬下,犹如一幅色彩浓艳的画作。
白沫江,发源于夹关周边的天台山玉霄峰,江水自西向北蜿蜒流淌,碧水萦绕,四季风景如画。
民国《邛崃县志》载:“夹门关在观音岩,岩纳二水,一水从伏牛山绕太和场而来,此水浊;一水从天台山经二龙溪绕三角堰而来,此水清。清浊合流又南纳名山乾溪沟之水,至夹门镇遂成巨浸,通船筏,颇有灌溉。”
这一带有山有水,土肥地沃,平坝区适宜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山地则适宜玉米、茶叶等种植,这里自古便是往来贸易的重要节点,很快便成了街巷众多、民居密集、繁忙的商货来往与集散的大场。
#part 03
古桥遗韵
连接两岸的时光纽带
白沫江南北两岸由三座清晚期修建的石桥相通,从上游至下游分别是庆元桥、永寿桥和万福桥。庆元、永寿二桥,为踏水桥,遇溪流暴涨时常被淹没,行人亦不保安。遂当地乡绅富户倡导并集资,于下游处修建了万福桥。
万福桥竣工于清宣统元年,华丽壮美,是夹关一大景观。民国《邛崃县志》载:“新修桥楼长二十三丈,石洞七,高二丈,阔半之。阁道二十三间,成于宣统元年,号万福桥。”
后来,这座桥因洪水被损毁。1979年,万福桥原址上新修一座公路大桥,名为“夹关大桥”。
庆元桥和永寿桥,均为石质平桥,石板几乎贴近水面,古桥连接两岸,人行走在桥上,影倒映在水中,景象别致。
如今,夹关镇白沫江上新建起两座带有楼廊的拱桥。两座廊桥现已成为夹关一处新景,也给游客环游夹关镇南北两岸提供了便捷。
#part 04
老街烟火
品味古镇的市井生活
夹关镇尚保留有几条老街古巷,其中南岸街和北岸街是两条沿河并行的主街,另外还有半边街等小街巷。这些老街古巷,特别是传统的民居生活和乡风乡俗,最是古镇值得品味的看点。
北岸街,曾经是成都进入雅康地区的老路,如今省道外移,北岸街成了镇上商业街。
南岸街,宽约丈余,街道差不多都是老式的木板门面青瓦平房。走在街上,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整条街热闹非凡,尤其是茶馆,更是乡邻们爱去的落脚处。
#part 05
民俗文化
传承不息的乡间记忆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夹关的传统会期,在镇上都会举行大型的农贸交易和戏演活动。会期中南北两岸张灯结彩,有耍龙灯、唱山歌、踩高跷等文化表演。
各类活动中,“抢红鸭”最具地方色彩,届时各地乡民纷至沓来,聚在桥上和岸边观看水中抓鸭子的游戏,场面格外热闹。
夹关古镇一处一景,处处风光
山依着水叠翠,水绕着街流碧
满是惬意
出发吧
来这里走一趟就忘不掉的自在舒坦!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