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渭南市白水县史官镇的仓颉庙静静矗立,历经千年风雨,仍散发着中华文明的厚重气息。近年来,白水县以仓颉庙与墓为核心,深挖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推动“全域旅游名县”建设,让这座承载汉字起源记忆的圣地,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文化与旅游的重要纽带,更成为激活千年文明、驱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支点。
文脉永续:碑刻古柏筑牢旅游根基
仓颉庙内的西戏楼
仓颉庙前殿内伫立的古碑
《仓圣鸟迹书碑》位于仓颉庙前殿正中央,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
10月15日,记者步入仓颉庙,28个形似鸟迹的字符刻于石碑之上,这便是全国仅存的《仓颉鸟迹书》碑刻——比殷商甲骨文早千余年的文字“活化石”,为游客探寻文明源头提供了实物佐证。据《淮南子》《史记》记载,黄帝史官仓颉观星宿、辨鸟兽,创造出最早的文字系统,“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至今仍在诉说文字诞生时的震撼,也让这里成为游客触摸“文明起点”的必到之处。
仓颉手植柏被确定为全国树龄在5000年以上的五棵古树之一
庙内48棵古柏组成的“绿色史书”,同样是吸引游客的核心景观。树龄超五千年的“仓颉手植柏”需数人合抱,树干纹路如文字符号,见证着中华文明变迁;“惊魄柏”“龙爪柏”“柏抱槐”等古树各有传说。庙方为每棵古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养护,让这些“活文物”与古朴建筑相映成趣,既守住了千年文脉,更筑牢了全域旅游的文化根基。
寻根赋能:文旅融合激活旅游活力
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
“站在仓颉墓前,才真正懂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来自外地的游客感慨道。每年谷雨时节举办的“仓颉文化旅游节”,已成为白水吸引客源的重要IP——公祭典礼、汉字书法大赛、民俗展演轮番上演,不仅让这里成为陕西省重要文化品牌,更吸引海内外游客与华人华侨前来寻根,为全域旅游注入稳定客流。
为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景区打造“汉字寻根”体验体系:汉字演变体验馆追溯文字变迁,拓印体验区可亲手拓下《仓颉鸟迹书》字符,VR项目重现“仓颉造字”传说;“汉字之源”研学线路更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热门选择,每年数万名学生前来研学。从“走马观花”到“深度参与”,文旅融合让千年文明成为可感、可玩的旅游内容,激活了全域旅游的内生活力。
全域蝶变:文旅驱动旅游格局升级
从“单点打卡仓颉庙”到“全域深度体验”,白水县的旅游格局正加速蝶变。陕旅集团进驻运营后,景区设施全面升级:旅游环线通车串联分散景点,祭祀广场改造提升承载能力,汉字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加速建设,城墙数字光影项目即将点亮夜间文旅场景;华清文创白水仓颉庙分公司的成立,更让“汉字元素”文创产品走向市场,延伸了旅游产业链。
仓颉庙碑林长廊
仓颉庙碑石林立
如今,仓颉庙日接待游客800余人次,截至目前接待游客量、经营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5%、30%,6家旅行社达成客源输送合作,全域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这座千年庙宇,不仅是旅游打卡地,更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引擎”——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产业兴起,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真正实现了从“以庙带游”到“全域兴旅”的跨越,让“全域旅游名县”的蓝图变为现实。
来源:渭南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