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河口沿着G212国道往茅台镇与仁怀市区方向继续南行,先途经翁扁洞居民点。左面这处陡峭的石灰岩山体崖壁间,受水源溶蚀裂隙而形成了一座洞穴,如若在洞内喊话,只能听闻翁翁窃语,响声小而扁,回音则不明,故称“翁扁洞”①。地名来历结合了声音行为与自然现象。
翁扁洞居民点基层建制今属仁怀市美酒河镇两河口组
崖壁上凿刻“美酒河”三字的崖壁,即赤水河一处险滩要隘——蜈蚣岩。蜈蚣岩,原名“文公岩”,或称“蚊虫岩”。这一段河道两岸山势陡峻,河床落差大,形成了一个个险滩,故称“十里长滩”(即‘赤水河小三峡’)。不仅船只无法通过,就连排筏经过这段险滩时,稍不注意,就会被滩石、巨浪打散。清代道光年间诗人郑珍便用“著箯吴公岭,侧目吴公厓。飞狮落九天,脚插赤水隈。奔湍撼不动,怒声天地回。水怒石益静,万古苍嵬嵬”的诗句,描写其吴公岩之险峻环境。而吴公岩又地当赤水河“川盐入黔”的必经之路。为了把产自四川的食盐送到茅台集散,再远途贵州腹域,盐工们将从二郎滩渡口开始,背着上百斤重的盐巴,跋涉赤水河畔悬崖峭壁,并绕开蜈蚣岩险滩,至马桑坪再装船。郑珍亦写有“越山三十里,驼负费其财”的诗句。为了打通蜈蚣岩险滩,畅通航道,从清代中叶乾隆年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蜈蚣岩航道疏浚工程,至少4次被纳入“国家工程”。而每一次蜈蚣岩险滩整治,背后都是一段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②。
清代乾隆年间,时任贵州总督张广泗整治疏浚赤水河航道以前,赤水河仅猿猴(今赤水市元厚镇)到合江县城段通航,“川盐入黔且溯江逆流”,多以“排筏”为主。而猿猴(元厚)由此也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水陆转口码头。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张广泗议开赤水河事,仁怀乡人(渡夫)吴登举闻讯亲见张广泗,具言开河,经省“奏闻报可”于次年(公元1744年)传檄遵义知府陈玉壂、通判胡国英,大定知府王允浩、凯里都司刘其伟领其事,选文武官员20余人,分派各滩,支白金募众工,朝廷拨银38640两。上游自天鼓岩至新龙滩(马桑坪)二十七滩,委遵义知府陈玉壂负责,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农历10月11日动工,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农历闰3月1日竣工。小型木船可行至今金沙清池境内之老虎滩,但还是远不能满足商贾运输之需要③。此为蜈蚣岩第一次疏浚整理。就在这次过程中,最早提出疏浚建议乡人(渡夫)吴登举则以一家十八口性命担保请疏,当地百姓为纪念吴登举,遂改“文公岩”称“吴公岩”(‘蜈蚣岩’的专名随谐音逐渐淡化,文中以下均称‘吴公岩’),并刻碑记事。但吴登举等人以命相搏而疏通的航道,由于地形限制,又常有危岩崩塌,以致“开者复壅,通者仍塞”,需数十人吊放操作方能勉强通行一船,导致吴公岩河段航道并未实际利用,且不久便再无法通船,川盐仍需在二郎滩卸船,水陆转驳至马桑坪。而原本已改走水路的滇黔铜、铅矿,又在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被迫重新改走毕节至永宁的老路。夙愿未了的吴登举,郁郁寡欢,因此成疾,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病故。所以张广泗第一次主导疏浚赤水河虽有成效,但百年后,受制山石崩塌、滩路填积等自然灾害影响,加上缺少维护,赤水河航道行船愈发艰难,以至于“高滩浅碛,节节险阻,舟筏难通”,自二郎滩以上河段只能陆运,且沿途道路桥梁也颇多损坏,艰险异常。沿岸很多盐号、商号因此抱怨颇多,呼吁再次整治航道④。
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时任赤水总办官运盐务唐炯,以运道维艰,祥咨四川总督丁宝祯出奏上谕,准其支币第二次疏修赤水河航道,派雅州知府罗革、乐山知府曾奉壮、越直隶州学政张广文等督办“仁岸”河工程。“仁岸”民工经过实验,采取“先凿石穴,实以火药,灌水银,泥封留窍,置药线引火裂之”的办法,工颇便利。历时三年,于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秋结束,费金2万有余,整治茅台至马桑坪35个险滩,但还剩吴公岩30里长滩未修通⑤。此便为吴公岩第二次疏浚整理。待这次疏浚后,茅台至二郎滩段河道除吴公岩之外,“一律畅通,毫无阻滞”,“不惟茅台复茅台,即上游铅、铁、竹木、药材均可顺流以达蜀江”⑥。而疏浚过程中,“冬令施工‘崇岩激湍,冰雪凛冽’,民工们‘赤身裸体,出入波涛’……沿河道路、纤路、石桥、木桥也一一修整。费用由盐务总局先行垫付,工程结束后各商号按盐引数额分摊,开官商合力治河之先例”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民政府责成导淮委员会拟订整治建设赤水河计。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成立赤水河道工程局,任命吴益为局长,承包给陈香林。1943年在境内罐子口设公务所,整修茅台至马桑坪段,,重点整治马岩滩、陶洪滩、蚂蟥沟等滩。这次整修以炸险去浅为主,边修纤道、丁坝、顺坝为辅。于1945年完工,但吴公岩险段仍未修通⑧。此即吴公岩第三次疏浚治理。
1952年贵州省交通厅派来了第二航道工程队,进行常年性维修养护工作,先后在水浅的玉皇阁、泡通儿树、银滩、刘家坝、小铜鼓脑上等地筑丁坝、顺坝、加深水位,并进行两次规模较大的整治。第一次凿通吴公岩,1954年9月动工,工程指挥部将航道工人和民工,组成5个工区,分段包干经过几个月奋战,计除礁石9509立方,开凿1200立方,开辟拉船纤道8282米,花工24275个,国家共投资563880元,于1955年3月20日竣工,3月24日验收,3月28日通航。1956年冬第二航道工程队又用两个月时间,疏通了茅台至千里岩56公里航道,同年底正式通航。由此茅台上游可达马蹄滩,下游可直通赤水、合江、重庆⑨。这就是对吴工岩第四次疏浚治理。而茅台到习水段一直要到1990年才算完成全部治理工作。
赤水河谷著名地标题刻——美酒河,地点在“蜈蚣岩(吴公岩)”,字迹凿刻于赤水河西岸的四川省古蔺县境内(曾是贵州飞地)。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版《增修仁怀直隶厅志.卷一.水志》(崇俊 编撰)对赤水河仁怀茅台到二郎滩段,尤其是吴公岩的文字记述。文中新龙滩又称“兴隆滩”,而从文字上所描述的情况来看,吴公岩段曾有横亘居石于河道江心,为崩塌所致。两岸峡貌深邃,视觉呈“一线天”之感。吴公岩险滩也让通往四川的河道严重受阻,而新龙(兴隆)滩附近则连续“六滩”均为激流险滩。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版《增修仁怀直隶厅志.卷一.水志》(崇俊 编撰)对乾隆年间,时任贵州总督张广泗决议治理赤水河道的一段文字记述。
(张)广泗深感川盐运输艰难,特别是“滇铜黔铅每岁由陆路运输进京,节节皆崇山峻岭,乌道羊肠,驮运艰难,脚费浩大”(疏浚治理的关键背景因素),乃倡导疏通赤水河发展航运,责成地方官员对河道进行调查,举贤征工,亲自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米粮渡桐梓河与赤水河汇合处渡夫吴登举闻讯赴仁怀县城献开河之策,颇受重视,荐至省城向张广泗汇报赤水河的滩险情况及改善措施,“于水道远近险易,尽得其要”,“言开河次第,皆确凿可行”,言及开河利弊时,竟刺指血书一家兄弟子侄十八人名,誓言如工程失利“一并连坐”,反映了一代劳动人民矢志修河的强列愿望,更对张广泗坚定信心和决心起了作用⑩。
从吴公岩(‘美酒河’石刻字迹处)沿G212国道南行约6公里,到达沙滩场,这里是原仁怀县(市)沙滩乡,地名源自河滩沙坝。明清时期沙滩所属仁怀厅(县)二郎里;民国初年聚落迁马桑坪,时属仁怀县马桑乡;1953年新设沙滩乡,1958年改沙滩管理区,1962年组建沙滩公社,1984年恢复乡治,2015年撤乡升设美酒河镇⑪。
沙滩场(美酒河镇)北场口,远处是跨越赤水河的沙滩大桥,图左(赤水河右岸)白色构筑物为取水塔。沙滩虽靠近赤水河河道,但周围山地却“土层瘦薄,水源奇缺”,地形环境则“山多地沙,土多田少”,常年旱情导致这里贫瘠⑫,故对水源灌溉与供给的需求非常大。
坐拥赤水河畔,地当“川盐入黔”的一座集散型码头,沙滩场往来船只络绎不绝,进而“客商云集,市场繁荣,赶集日聚万人以上”,且号称“沙镇”。清代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改革盐务,施行新法,川盐入黔,依河流运输路径,划分“仁、綦、涪、永”四岸,“仁岸”便以合江起运茅台,沿岸码头、盐号大增⑬。沙滩场当年曾有“荣盛通、宪兴隆、吉大成、陈金号”四家盐号在此开业。并驻扎了盐防武装(俗称‘盐务军’)30多人,场集还设有邮政局及税务代办所⑭。
赤水河右岸(东)的沙滩场聚落全景,场集背后那座山峰,连当年人也不知道名字。
沙滩场的热闹繁华,从清代中叶持续到了民国初年。民国初年,沙滩场始建“河帮公会”,选举黄柄兴、陈松廷为正副会长。民国六年(1917年)前后,这里连续遭受了人为与自然两次大破坏。人为是因当地土匪率众200多人抢盐号、烧街房;自然又遇山洪暴发,岸边岩石垮塌,盐工付出伤亡。民国八年(1919年)沙滩场的众多盐号、商铺北迁至4公里外另一座盐业码头——马桑坪⑮,聚落功能+建制地位发生转移。沙滩场直到1953年才重新恢复设立建制。
赤水河上游方向,沙滩场在河滩地段修建了一条悬空步道,方便观景赏析。但这样打造,虽然从安全上考虑挺有必要,但也将失去亲水性,使人与水道产生一定隔阂。沙滩场对岸(西)为四川省古蔺县境内。
G212国道途经沙滩场的桥梁,桥下是赤水河的一条小支流——六通沟,纵穿沙滩场老街,并在此汇注干流。沙滩场老街聚落主体位于赤水河东岸,六通沟南侧。
六通沟北侧是一条陡峭的坡丘崖线,房屋依坡建造,顶端分别坐落着美酒河镇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悬挂国旗处)与沙滩中学校区。
沙滩场受制于山谷及河流,地形狭窄。在老街西端与G212国道交汇处,利用房屋顶层空间,修建起了一座广场,既作为便民活动游览点,也是防灾避险应急场所。夏天午后日照充足,广场上非常适合晾晒辣椒、高粱、稻米等农耕作物。沙滩场老街同时也引入了赤水河悠久的盐业文化,取名“盐运路”。
跨域赤水河的沙滩大桥,,全长96米,宽6米,修建于2004-2005年间。对岸为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天井村6组居民点,小地名就叫做“四川桥头”。桥头开设有商店、旅社、餐馆。特别是那两家餐馆,取名都非常“边界化”,右侧那家“川黔”的店,直接表达了所处两省交界的毗邻位置。左侧那家称“近黔”,一方面意喻靠近贵州,而味道也应该和贵州差不了多少,或许老板、厨师来自贵州(偏干辣,重折耳根)。
沙滩大桥四川一侧(赤水河西岸)聚落全景与赤水河方向自然风貌。
沙滩场北侧4公里的马桑坪聚落,G212国道从老街东侧穿行。公路两旁房屋全都进行过外立面改造,植入穿斗建筑风格(黔北大部分区域属川渝文化圈)。图右公路牌坊门额上写着“陈万里故园”,由此路口盘山约2公里到达陈万里宗祠。
陈万里(1516-1563年),祖籍四川富顺县,明代嘉靖年间科举人,曾担任(试署)江西永丰知县。后遭卷入朝廷斗争,遭到严嵩打击,故被罢职,为使家人免受牵连,遂于公元1545年春(明代嘉靖二十四年),携家人及侄子陈金友及随员丁儒先,聂汝乡,涂仕洪,叶应春等,经川南入播州朗城里马桑坪老翁坟李家营(今属贵州省仁怀市美酒河镇美酒村)。见此地山险岩陡,沟深谷窄,飞鸟难越,舟楫不通,商旅不行,出入极难,但入山可樵,潜水可渔,山地可耕,掘地可煤,适宜隐居,便隐居此地。陈万里虽隐居岩阿之上,辛劳于涧谷之间,却心系华夏,贻谋燕翼,慨然寓二子曰:创立门户,当振精神。常存仁心,进退适宜。人脉是金,取之有度。勤俭致富,实干兴家。文韬武略,苦修不辍。未雨绸缪,方有机遇。当今之世,不久太平,尔等宜闭户潜修,以备国家升平之用。吾身不能亲视之,汝等必躬逢盛世也!陈万里迁播500年来,繁衍25代,嗣孙达18万人,聚居西南,遍布全国⑯!
马桑坪曾设立行政村,2003年并入美酒河村,基层建制今属美酒河村街上组。作为酿酒的核心原料(号称‘酱酒芯片’),赤水河流域均为高粱主产区(为使原料规模化供给,还会到中原拓垦高粱基地,如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图为马桑坪公路旁某户人家门前的正在享受日光照耀的高粱米粒。
秋风掠过山野,36万亩高粱,正把大地染成喜庆的红色。沉甸甸的高粱穗红似火,风过时连片“红浪”翻涌,藏不住的丰收从田埂间漫出来。眼下贵州省仁怀市的高粱采收季,正带着酒香拉开大幕!走进美酒河镇两江村的高粱地,饱满的穗头把高粱压弯了腰,村民们挽着袖子,握起镰刀割穗、捆扎、搬运的身影在“红浪”里穿梭,镰刀与秸秆的摩擦声混着欢笑声,织成最鲜活的丰收序曲。作为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这里的高粱是酱酒酿造的“第一车间”。而对仁怀人来说,这抹红不只是粮食,更是鼓起腰包的“金疙瘩”。且这红彤彤的高粱穗子,早成了看得见的希望⑰。
赤水河从茅台到马桑坪39公里,河宽水平(吴公岩险滩之前),行驶“茅村船”,又名“关刀船”,载重5吨。清代乾隆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1746年-1749年)有30余只“鳅船”运滇黔铜铅340万斤,每100斤脚银4角2分,比陆运省银6980两⑱。图为马桑坪在码头旧址打造的“城楼型”建筑,内部墙壁上贴有关于马桑坪航运历史的介绍。
仁岸盐道路径示意图,以赤水河为运输主轴线。马桑坪则用大字体做了清晰标注。图中南面的“定番”为原定番州,治今贵州省惠水县。“川盐入黔”后的又一座重要集散城镇,继续往南可到广西百色,大致沿着现在G69银百高速公路。
马桑坪对岸为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兴隆滩(原属隆滩村,现已更名为美酒河村,与仁怀市美酒河村遥望对应),也是一座水陆盐运码头。目前郎酒厂在那里建有“龙安生态制曲车间”。
连接川黔两岸码头的渡船(西南地区俗称‘过河船’)早就停航了,2018年被这座索桥替代,所属“渡改桥”工程项目。
站在索桥上回望马桑坪老街,聚落空间格局“依坡层叠,前邻河道,背靠山崖”。
马桑坪老街北侧,打造有一座“美酒河客栈民宿”,置身景观里,方便接待八方游客。
赤水河航道整治前,川盐从二郎滩陆运30里到马桑坪入库,再从马桑坪水运至茅台。盐商在马桑坪修号口,建栈房和仓库,交由掌柜、秤手、会计、仓工等管理盐号业务,属河帮工会领导。当地农民负责装卸,年转运食盐两万余吨。1952年人民政府拨款两亿余元(旧币),修筑码头石梯坎,改善装卸条件。此后年吞吐量四万余吨。1955年吴公岩险滩得到整治,盐船可由二郎滩直通茅台镇,马桑坪转运站即行撤销,只留下了老码头遗址⑲。
马桑坪老街聚落全貌
除盐运外,赤水河流域在历史上也承担着皇木运输。皇木即明清皇室为营建宫殿派遣官员到西南地区采办专用木材(主要是楠木),曾设“木政”管理。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贵州布政使王重光在赤水河北岸办皇木;万历年间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在赤水河南岸办楠木进贡,利用排筏运输。“筏运”便作为赤水河早期水上交通的主导方式,且从清代到民国贵州境内的木材出川也都是筏运。1951年在马桑、沙滩、茅台建立捆运工会,先在伐木站,后在林业局领导下开展工作。1958年后境内木材伐尽,赤水河沿岸的筏运工人外援铜仁。其后两岸民众多筏运柴火去合江,1988年只少量引火柴筏运出境⑳。
马桑坪老街聚落南侧(赤水河上游方向),山峰顶部石灰岩裸露,断层崖壁凸显。
赤水河西岸,与马桑坪隔河相望的四川古蔺县境内兴隆滩(图右),作为以前的盐运码头,兴隆滩曾兴起过小规模街市,但已废弃,现只剩两三家住户,靠近制曲车间经营副食商店。兴隆滩的基层建制今属古蔺县二郎镇美酒河村2组,河畔码头距村委会驻地丹桂山1.5公里。
位于古蔺县兴隆滩的吉大成盐号旧址(泸州市级文保单位),该盐号所属仁怀商家,为沙滩场4大盐号之一,兴起于清末民初,到民国中叶最为鼎盛。因兴隆滩与马桑坪隔河相望,两岸都是盐运集散地。民国八年(1919年)沙滩场聚落功能转移到马桑坪后,吉大成便在西岸古蔺境内设立了这处办公点。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版《增修仁怀直隶厅志.卷四.政绩》(崇俊 编撰)对乾隆年间张广泗主导赤水河疏浚治理的碑文记载。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版《增修仁怀直隶厅志.卷四.盐政》(崇俊 编撰)对川省盐船在赤水河航道内(合江以上)之运输路径、经由险滩、泊岸码头所做的文字记载。
民国仁怀县地图(四十年代某版)对川黔边界两河口(红圈)、马桑坪(蓝圈)、沙滩场(黄圈)的位置标注。那会儿从二郎滩到茅台镇(赤水河河道东岸与北岸)都是仁怀县辖境,均为老区划归属。
文尾备注——
①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贵州省仁怀市.翁扁洞 词条
②~④~⑥~⑦ 公众号“酱香仁怀”:【寻仁迹】吴公岩的四次航道疏浚 2024年2月22日
③~⑤~⑧~⑨ 1991年《仁怀县志.交通.航道.茅台河》427-428页
⑩ 公众号“新文化视界”:《赤水河航道的前世今生》王大勇 2025年3月15日
⑪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贵州省仁怀市.美酒河镇 词条
⑫~⑭ 1988年《贵州省仁怀县地名录.合马区.沙滩公社》284页
⑬~⑮~⑱ 1991年《仁怀县志.交通.水运.船运》436页
⑯ 知乎“百年陈氏”:《贵州仁怀敬取酒业百年陈氏始祖陈万里小传》2023年5月17日
⑰ 人民网贵州频道:《‘红浪’翻涌!贵州仁怀:高粱丰收季拉开大幕》 2025年8月19日
⑲ 1991年《仁怀县志.交通.航道.码头》428页
⑳ 1991年《仁怀县志.交通.水运.筏运》435-436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