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共享联盟·台州 唐丽芸
10月9日,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里人头攒动。这里,千年和合文化变得可触可感,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
作为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唐诗之路”目的地,近年来,天台通过织密城乡文化网络、创新阵地运营模式、深化文旅融合路径,让一座座文化场馆、一个个惠民空间成为承载群众精神需求、激活区域发展动能的“活力支点”,推动“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织密阵地网络
构建城乡“15分钟文化生活圈”
天台以“普惠共享”为导向,全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逐步形成“城区有标杆、乡镇有枢纽、乡村有支点”的三级文化阵地体系。
在城区,“和合小镇”是文化与生活交融的典范:和合人间文化园、天台山旅游集散中心等构成其功能核心,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和合书吧、文化驿站嵌入街头巷尾,成为年轻人打卡充电的“文化客厅”;天台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联动发力,通过功能拓展成为集展览、体验、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
在乡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蹄疾步稳。2022年底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应建村全覆盖。为突出文化礼堂互动性功能,天台进一步打造文艺轻骑兵工作体系,为乡土明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今年上半年,镇级文艺轻骑兵开展巡演303场,惠及群众6万余人。
乡村博物馆更是让“高大上”的文化走进寻常村落——白鹤镇袜业博物馆讲述产业变迁,干漆夹苎非遗博物馆展示千年工艺,张思村生命奥秘博物馆传递科学知识……形成“一村一馆一特色”的乡村文化图景。
作为天台县“六大中心” 的重要一员,县文化中心是一座集文化体验、服务、办公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其内部精心规划了文化馆、大剧院、和合文化展示馆等核心功能区,成为市民文化娱乐的优选空间,县域文化阵地的新地标。
建强线上阵地
打造天台文化传播数字引擎
近年来,天台通过搭建数字传播平台、创新线上传播形式、深化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文化传播矩阵,让县域特色与“和合文化”借助数字力量走向更广阔舞台。
线上传播载体持续升级,“和合天台”APP推出以“短视频+直播”为特色的全新网络融媒平台,开设10余个文化特色栏目,实现和合文化、唐诗文化等内容的精准推送与广泛传播。
线上线下联动发力,通过《2025央视七夕晚会》《会唱歌的院子》等央视节目,天台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广泛传播;为延续热度,连续两年举办歌唱大赛,引发二次传播热潮;动画《小济公》、电影《济公之降龙降世》等文艺精品,通过院线公映、央视播出及网络平台点播等线上线下融合渠道,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覆盖面。
创新运营模式
让文化阵地“活起来”“用起来”
天台打破“重建设、轻运营”的传统模式,通过场景创新、业态融合,让文化场馆从“静态陈列”转向“动态体验”。
天台县博物馆推出的“文博工坊”,结合天台山文化、当下热点或季节特点,定期开展活动,经常课程一经上线便被“秒抢”。该馆还设立博物馆“馆长日”,推出“馆长说文物”专栏,邀请文化名家、技能大师入驻,常态化开展体验活动和特色展览。
天台县文化馆则探索“文旅+剧本杀”新模式,打造“爱上天台故事”系列原创剧本。
在非遗传承领域,天台创新“工作站+企业+电商”模式,依托“和合文化”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立直播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艺教学、文创带货,让非遗技艺走出工坊、走进市场。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员通过考核后可获高级酿造工证书并直接就业。
从“天天大舞台”让百姓从观众变“主角”,到文化礼堂里的乡音乡情;从和合小镇的国际交流,到乡村博物馆的在地传承,天台的文化阵地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城乡生活,持续为幸福生活“加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