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佛山秋色巡游很不一样。
当这项岭南传统民俗与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叠加在一起,大众看到了亦传统亦现代、亦本土亦国际的丰富图景——
佛山祖庙正门前,爱尔兰民谣裹着旋律的古老心跳,西班牙弗拉门戈洋溢着无比的热情,新西兰的毛利战舞爆发出震撼的感染力……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民间艺术让秋色盛景更具国际化。
佛山创意产业园泡泡广场上,本土的粤剧、龙狮汇演与6国艺术团穿插上演,外国艺术家为醒狮点睛,“美美与共”就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具象化呈现。
在丰收的季节,禅城以两场盛会向外界展示出,“佛山之心”发展人文经济,不仅有“最岭南”的味道,更有国际范的风采。
今年的佛山秋色叠加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亦本土亦国际。南方+戴嘉信 摄
以“最岭南”之姿登上世界舞台
10月17日,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受邀参加本届艺术节的斯里兰卡珍宝舞蹈学院艺术团赴佛山市禅城区铁军小学开展交流活动。
斯里兰卡的姑娘们献上了当地传统舞蹈,而铁军小学的学生则带来了粤语版诗词朗诵《声声慢》,双方还一起体验了佛山剪纸这项非遗文化——小小的剪纸桌,变成了中外文化对话的大舞台,“美美与共”的理念在非遗的线条中交融。
这样沁入佛山本土文化肌理的交流,正正反映出本届艺术节的主题——“跨越山海 共向未来”。
自1990年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举办以来,这项盛会便突出以“国际性、民族性、民间性、群众性”为特色,让文化艺术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艺术节首次落户广东,即选择了佛山禅城作为开幕式举办地,无疑是对禅城近年来打造岭南文化中心的一种肯定与认可。
回顾过去数年的发展,禅城以“最岭南”的文化姿态,不断登上各级文化交流舞台,并在更高维度、更广阔的视野中被看见。
“‘佛山之心’必须是文化中心。”2023年5月,禅城区委书记严冰在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了禅城的文化使命,要全面打响具有国际风范、国内一流、湾区经典的岭南广府文化品牌,推动岭南文脉之城迈向新高度。
2024年,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现场交流活动在禅城举办。作为“东道主”,禅城向全国各地展示了佛山古镇、美陶湾、佛山创意产业园等文旅赋能城市更新的标杆成果。让国人见识了“无山无海的佛山”,如何以文气聚人气,以人气聚财气,走出文商融合发展的新路。
先是当仁不让地提出“最佛山”的文化定位,继而在全国舞台秀出文旅赋能下的城市发展新图景,让时至今日的禅城,有了为世界各地民间艺术搭建舞台的资格,更有了代表广东乃至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充足底气。
外国友人争相用手机记录中国龙狮的精彩表演。廖明璨 摄
当外国友人对佛山龙狮、粤剧不吝手机内存地拍摄时,当沿途小朋友向外国艺术大家说出“Welcome to China”时,禅城向国际展现的文化自信显得格外生动。
以“最中心”实现发展要素转换
先是千万大咖网红带来人气爆棚的直播,后是6国艺术团空降与岭南文化同台演出,这让佛山创意产业园董事长邱代伦感叹“创产风水好”。
这一感叹蕴藏着禅城发展人文经济的路径与逻辑。
佛山创意产业园素以售卖“快乐”著称。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这里的日均人流量达到了15万人次。唯有城市中心的磁聚力,才能承载如此旺盛的人气,才能让“夜夜笙歌”的都市级狂欢成为可能。
这是禅城从中心城区向城市中心跨越的都市表征。
外国艺术团参与秋色巡游。南方+戴嘉信 摄
人文经济是一种强调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动力、以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这与禅城向城市中心跨越、打造“佛山之心”的新城市发展阶段同频共振。
纵观世界各地现代化的大都市,文化都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东京是“二次元”文化的圣地,日系风格的歌影视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纽约与伦敦不仅是世界金融中心,也是现代艺术的栖居之所;巴黎浪漫之都的形象亦不必多言。
在这些大都会中,文化都是核心的生产要素与发展资本,它能赋能产业升级,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品牌价值,更能彰显地域的独特性。
从这一角度看,发展人文经济就不仅仅是狭义的唱歌跳舞,而是要对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深入挖掘,并创新性地转化、融入到产品设计、城市规划和品牌建设中,并最终实现从卖物件向卖文化转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近几年来,禅城就是这样做的。从举办音乐节到推出“Show Plus计划”打造音乐产业高地,从培育“城市格调主理人”到发展“岭南文化合伙人”,从提出文旅赋能到发布“千年佛山 烟火岭南”新城市IP……禅城正加快迈进文旅驱动型发展模式的新阶段,迈进文旅价值向经济社会效益转化的新阶段。
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简·雅各布斯曾说,城市之所以充满魅力,正是因为它汇聚了众多陌生人。这些陌生人为城市激发出无限的可能性。
以文气聚人气,禅城“最中心”的人文经济磁聚力,正在不断强化。
以“国际范”打开人文经济新格局
一个能汇聚众多陌生人的城市,意味着它是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禅城所要的“国际范”,要义亦在于此。
这一次,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舞台设于禅城,岭南文化与各国文化共舞,“佛山之心”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上一层楼了。
事实上,禅城人文经济的“国际范”,不止于艺术节。
同期举办的第43届佛山陶博会,汇聚了800余家国内外品牌,累计吸引超过1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买家,全方位展示陶瓷卫浴领域的最新成果。美陶湾亦同步拉开了“百馆百展”系列活动,充分展示陶文化与陶产业相得益彰的情景。
从禅城工业遗址诞生的当代艺术,也获得了国际奖项的认可。由东鹏创新实验室(DP LAB)打造的艺术场馆T2M二场,其与艺术家陈依纯合作的驻地艺术项目《275阶的工厂》,日前正式入选了Lift-Off Sessions国际奖项。
意大利艺术家Adalberto Lonardi在龙塘诗社创作了玻璃镶嵌装置作品《佛山叙事》。祖庙街道供图
佛山古镇内,意大利艺术家Adalberto Lonardi在龙塘诗社创作了玻璃镶嵌装置作品《佛山叙事》。来自海外及港澳地区的艺术家受邀进行在地创作,公共艺术与城市历史街区的肌理产生了和谐的共鸣。
城市能激发人们思想交流,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在互动与碰撞中,诞生出新的城市文化——在禅城“国际范”的标签下,有着一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活力与灵感。从人文经济的角度而言,这是名为“智识与想象”的生产力。
在2025年禅城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严冰曾说:“大家都是‘千年佛山,烟火岭南’的书写者、创造者,也是共享者、拥有者。”
有赖于这“众多陌生人”,禅城的文化创造正在更广阔的平台被认知、被欣赏、被消费,其人文经济亦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价值跃升。
采写:南方+记者 卢浩能
【作者】 卢浩能;戴嘉信;廖明璨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