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街是条步行街
离开东瓯王庙,继续行走,好像没走多远,就到了五马街。五马街给我的印象挺特别的,它没有像其他的一些城市,在街上修建了许多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屋檐下挂满红灯笼,满街都是卖旅游纪念品或是地方特色的小吃的店铺,如果是这样,倒是没有什么新鲜感了。这些年,旅游热度不减,一年赛过一年,稍微有些旅游资源的城市,都下大力气,投资建设自己的家园,弄一条古街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动辄投资多少亿,建设一条所谓的古街,结果是失去了该地本身的特色,同质化严重,导致一些“古街”游人稀少,门可罗雀。
出租车司机推荐我们看看五马街
我和朋友去那天,这条街上的人不是很多,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繁华和时尚。温州的五马街很有自己的特点,街路两旁都是欧式风格的建筑,楼群造型素朴简洁,没有多少人为的矫饰和媚俗,让人看了很舒服。这条街的定位是商业步行街,但是商业气息不是很浓。
感觉这条街适合饭后散步
这条街上主要经营的商品,大多是鞋类和钟表。
钟表与鞋,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速度。我突发奇想,温州的崛起似乎都与速度和时间有关,无论是鞋,还是钟表,还是“菲亚特”,都与行走有关。也印证了我对温州这座城市的评价——“一座行色匆匆的城市”。
街上的行人不是很多
五马街给我的印象不错,没有嘈杂人声,没有喧嚣的音乐,走在街上,给人以很舒服的感觉。我这人不太喜欢热闹,这里很适合我。
这是一家以卖钟表为主的商场
五马街一角。这条街的商场规模不是很大,门面装饰得也不太花哨,整体风格比较统一。
商场里的人也不是很多
五马街一家商铺内部。那年去温州五马街,距今已经十年了,现在的五马街是什么模样,现在是想象不出了。
街上的行人
一提起温州人在我和一些人的头脑里,最先蹦出的几个字眼就是善于经商、肯吃苦耐劳、敢闯敢干。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有许多温州人来到东北做生意,当时被一些媒体称为“八十年代闯关东的温州人”。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比如谁想做生意,多数人想到的不是开饭馆就是弄个什么公司什么的,那个时期,满大街都是这个饭馆那个公司的。人家温州人呢,多少在街头巷尾做些修鞋、弹棉花、卖眼镜之类被我们当地人所不屑的小生意。
行走在步行街上的小情侣
几十年过去了,在我所在的城市出现了“温州商会”,当年的蹲在新民胡同口卖眼镜一家人成为了这个城市赫赫有名的“眼镜王”,在东北这个第二故乡扎下了根;据说还有的靠卖小商品的温州人买卖做大了,把店开到了东欧;更多的人则是“腰缠万贯回家乡(当年媒体的报道)”……总之一个个关于温州人的神话成为很多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的媒体称“温州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五马街的尽头,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
放眼全国,关于温州人的故事太多了,有一部电视纪录片,名字好像是《天南地北温州人》,展现了温州人走向世界这个更大的舞台,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
分不清这些年轻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
五马街上的行人。我发现这条街上的行人都很年轻,他们不像是我这样的游客,单纯来五马街玩的闲人。
五马街上的行人
走一条街,读一座城。
他们在看什么
五马街上的行人。
五马街上竟然有骑电动车的人
步行街上也有骑电动车的人。照片左边穿绿色体恤的人骑着一辆电动车在五马街中间行驶。如果说骑自行车尚可原谅的话,这个骑电动车的人就有些过分了。拍了一张骑车人的照片,因为是位老者,那张照片让我删了。
女孩子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
街上谈笑甚欢的小姐妹。
五马街上的行人
五马街很干净,道路也很开阔,路两旁的建筑高矮适度,没有让人感觉突兀的鹤立鸡群般的高大建筑,所有的楼房的高度和外立面给人以很和谐的印象。
温州曾经是座历史名城
这家商铺上悬挂着一个标语——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说到历史名城,我想到五马街美中不足的地方,街两旁的建筑有些很有年代感,但是无法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如果有相应的标牌,用简略的文字介绍它们的历史,会使游人增加趣味的。
富有民国风的五马街
街路两旁商铺的建筑,清一色是欧式风格与民国风格融合的建筑,多是西风渐进那个年代的样式。
我判断不出它们是旧时建筑的遗存,还是近年新建的。
其实真实的颜色要比我的照片鲜艳
一家鞋店的橱窗。色彩很斑斓。
非常有冲击力的雕塑
五马街的标志雕塑。五匹骏马拉着战车,前蹄奋起,昂首嘶鸣,威风凛凛。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有气势
关于五马街的来历,在雕塑的一侧,有简单介绍,它引用了一段柳宗元的文字:"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出守永嘉,庭列五马,乡鞍金勒,故永嘉有五马坊焉。"
原来五马街与书圣有关,怪不得这个街名能流传至今。
五马昂首嘶鸣
从这个角度看五马,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这个雕塑的名字叫《五马奔腾》,它蕴含了这样一个主题:奔腾,跨越,进取,勇往直前,敢为人先,敢闯敢拼。
这大概就是温州精神吧。
(原稿写于2014年,2025年5月修订。看图看文字,恍若昨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