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好友相继退休,时间终于归自己支配。我们一拍即合,避开国庆中秋的喧嚣,在十月中旬的一个清晨,从长沙出发,乘高铁奔赴十三朝古都——洛阳。列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由湿润的江南变成开阔的中原,空气里多了几分干爽与秋意。刚进入河南地界,手机便收到一条热情洋溢的短信:“豫见中原,老家河南欢迎您!五千年文化中原,八百里锦绣河南……”短短几行字,像一阵温暖的风,将中原的厚重与好客吹进了心里。
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很快过去。抵达洛阳时,天色尚早,夕阳在远处的楼宇间留下一层柔和的金辉。十月的洛阳,天空湛蓝,偶有几缕白云如轻纱般飘在天边,空气里混着桂花的甜香和烤栗子的焦香。我们入住的“七寻酒店”就在应天门附近,步行不过一两百米。放下行李,大家便迫不及待地迈出房门,仿佛每一步都在与历史对话。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武则天的登基大典便在此举行。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更是一座浓缩了千年历史的博物馆。
走进应天门,地下一层和一层是遗址区,游客可以近距离看到隋唐时期的城门地基、柱础和排水系统。布局严谨,工艺精细,那些斑驳的石痕仿佛还残留着当年工匠的体温。站在遗址旁,我似乎能听见车马声、号角声,还有人群的喧哗——那是盛世洛阳的声音。二层是汉服拍照区,许多年轻女孩身着唐装穿梭其间,衣袂飘飘,在灯光映照下仿佛穿越时空。她们的笑容与古城的夜色交相辉映,让人分不清是今人走进了历史,还是历史来到了当下。三层展示了隋唐宫城的布局与功能,四层则是唐宫乐宴的演出场地。
下午五点多我们乘电梯上到六楼的紫微宫观景层。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洛阳城的屋顶与街巷,远处的洛河如一条金色丝带蜿蜒流过。六点后,应天门灯光亮起,整座建筑在夜色中显得庄严而华丽。站在观景台上,我想象着隋唐时期的洛阳——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国际都会,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商旅云集,驼铃声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交换货物、交流思想。应天门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象征——它见证了帝国的兴衰,也见证了文明的交融。
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前往道教祖庭——老君山。位于栾川县的老君山,距洛阳市区约160公里。一路西行,穿过洛河河谷,进入伏牛山腹地,山势渐高,云雾缭绕。沿途的村庄安静祥和,田野间金黄色的玉米地点缀在秋阳下,空气中弥漫着成熟谷物的清香。
景区门口的牌坊上写着“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气势非凡。我们选择乘索道上山,节省体力。缆车缓缓上升,脚下的山谷被云海吞没,仿佛置身仙境。山顶的栈道并不算好走,尤其是“十里画屏”一段,紧贴悬崖,脚下是数十米深渊。据说,这里的山体属于十九亿年前形成的太华群变质岩,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了如今刀削斧劈般的峰林地貌。
半山的灵官殿前,一位老道士正与游客闲聊,讲述老子在此修炼的故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阶上,光影斑驳,让人心境平和。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这与我绘画时追求的境界不谋而合——不刻意模仿,而是让笔墨顺应内心感受,如溪水般自然流淌。
金顶三座道观的铜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云海在群峰间翻滚。站在会仙桥上,仿佛伸手便能触到天上的云彩。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旅行和绘画一样,重要的不是留下影像,而是将那一刻的心境深深烙印在记忆中。
下山途中,我注意到沿途的岩石颜色深浅不一,有些呈深灰色,有些泛着淡淡的绿色,那是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矿物成分差异。偶尔还能看到裸露的断层痕迹,像书页一样层层叠叠,记录着地质变化的历程。我想起《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大概是老子留给后人的生活智慧。作为画家,我也在慢慢学会“知止”——知道什么时候该停笔,什么时候该留白。艺术如此,人生亦然。
第三天上午,我们前往白马寺。公元68年,汉明帝派使者迎请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至洛阳,因以白马驮经,故取名白马寺。这里保存着众多国宝级文物,每一件都散发着岁月的光泽。
走近白马寺,两匹银灰色的石马率先映入眼帘。它们昂首挺立,身姿矫健,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寺门上方的“白马寺”石匾,字体苍劲有力,庄重而古朴。
踏入寺门,一片幽静的庭院展现在眼前。古树参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光影。脚下的石板路历经无数僧人与香客的踩踏,光滑而平整。偶尔传来几声灰喜鹊的鸣叫,更增添了几分静谧与清幽。
跨过“三门”,仿佛踏入佛教的“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愿门。天王殿内,弥勒佛笑容可掬,四大天王威风凛凛。大雄宝殿中,三尊佛像庄严神圣,两侧的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登上清凉台、毗卢阁,极目远眺,白马寺的红墙黄瓦在阳光中熠熠生辉。这座古刹不仅是我国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更是承载千年历史与文化的艺术殿堂。
下午,我们参观了洛阳博物馆。周三本以为人会少,结果这里竟是个网红地——有自行观展的,有团队听讲解的,还有着古装拍照的年轻人。
一楼除了按历史脉络的常设展馆,还有一个石刻馆,里面的貔貅是镇馆之宝。还有高达四五米的北魏翁仲,高大威猛,气势逼人。北魏墓志铭也不少,只是时间太短,来不及细看。
二楼的珍宝馆汇聚了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令人大开眼界。正在展出的十几件镇馆之宝其精美程度在地方博物馆中是很少见的。其中唐三彩黑釉马尤为罕见,通体施黑釉,仅面部、鬃毛、尾巴及四蹄为白色,黑白对比鲜明,全球仅存两件,代表了唐三彩艺术的巅峰工艺;还有曹魏白玉杯,以和田羊脂玉雕琢而成,体现魏晋简约美学,出土于涧西曹魏墓,玉质温润,工艺精湛。
最让人意外的是,二楼还珍藏着从故宫迁来的2000余件文物,其中唐三彩胡人俑反映了唐代洛阳作为国际都会的开放与包容。包括乾隆为其母建造的金丝楠三层木质佛塔,高约六米,结构精巧,塔身雕刻着佛教故事。还有藏传佛像等,都是当时工艺的巅峰之作。
漫步洛阳博物馆,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通过一件件文物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从夏商周的青铜礼器到唐宋的陶瓷、佛像,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辉煌与沧桑。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能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交融与传承。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龙门石窟。这里开凿于北魏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延续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
伊河缓缓流过,水面柔软,岩石坚硬,洛阳的天然门户世代守护着这座古城。秋日的阳光洒在石刻上,让佛像的面容更显温润。
西山石窟中,古阳洞开凿最早,佛龛造像精致,展现了北魏佛教盛景。莲花洞的巨型莲花藻井线条优美,古代工匠的巧思令人惊叹。
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一出现,我就被震撼了。这尊高17.14米的佛像由武则天捐资修建,面容慈祥,神情庄重。它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世俗化趋势——佛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具有人情味的智者。卢舍那大佛眉如弯月,目含慈悲,面形丰腴饱满,尽显盛唐气象。周围的众佛也各有千秋,形象生动传神。
龙门石窟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三点:形神兼备、中西融合、时代印记。站在伊河畔,望着这些历经千年风雨的石刻,我不禁感叹人类艺术的伟大。这些雕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傍晚时我们回到酒店,夜色中的应天门依旧灯火辉煌。我站在窗前,回顾这几天的所见所闻——应天门的雄伟、老君山的幽静、白马寺的古朴、博物馆的厚重、龙门石窟的震撼。它们像五幅风格各异的画卷,共同构成了洛阳的独特魅力。合上这卷历史长册,我仿佛还能听见应天门的钟声、伊河的流水和白马寺的梵音,在秋日的风里交织回荡。
洛阳的美,不仅在于山水与建筑,更在于它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正如古人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座城市,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与艺术的人细细品味。
(文/魏怀亮,来源:魏怀亮艺术视界)
作者简介
魏怀亮,1960年9月出生于河北平山,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美术馆首任馆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作品曾多次参加原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大型美展并获奖。其中《跨越》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对话》获2005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2012年8月获“第一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寻找栖息地》系列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12中国书画年度作品”。2013年2月举办《路上的风景·魏怀亮中国画艺术展》,2016年5月举办《紫气东来·魏怀亮花鸟画展》,部分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出版有《魏怀亮澄怀・了悟》《魏怀亮画集》《魏怀亮画集·花鸟卷》《路上的风景·魏怀亮中国画艺术展特刊》等画集。《美术》《美术观察》《画坛》《中国艺术报》《中国艺术品收藏》等专业刊物和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山东卫视、雅昌艺术网等媒体专题介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