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坊】
“我以前是个两点一线的打工族
直到有次外地同学问我上海有什么好玩的
我只能想到东方明珠”
木华站在华东政法大学的百年建筑前,谈起她开始城市探索的初衷,“这件事深深刺激了我,我好像对我的故乡一无所知。”
如今的她
已成为一名资深“城市散步者”
今天,她的目标是
寻访偶像林语堂
在圣约翰大学的求学轨迹
“东方哈佛”走出的全能才子
圣约翰大学旧址
如今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
被誉为 “东方哈佛”
走在校园里
百年老建筑静静伫立
“林语堂当年就在这栋楼里学哲学,” 木华指着一幢正在修缮的建筑介绍,“可惜今天看不成了。
在老图书馆,木华深吸一口气:“这里有股书的味道。” 书架上的英文原版书和复古的台灯让她感慨:“感觉好像与林语堂有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文学大师还是位运动健将。“他学打网球,参加足球校队,课余喜欢到苏州河钓鱼,” 木华如数家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
一本书引发的文学散步
木华的探索之路
源于一本《上海文学散步》
“我超级喜欢这本书,后来竟巧合地认识了作者蒋俭老师。”缘分妙不可言。节目组随即前往淡水路,与正在淡水路荡马路的作者蒋老师会合。
淡水路不长,却格外静谧
梧桐的浓荫层层叠叠
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轻轻包裹
蒋老师正在核实丁玲旧居的具体位置:“有书友留言说,现在挂的牌子和我书中写的不一致。”
丁玲1928至1931年居住于此,正处于她从作家转向出版人的关键时期。她与丈夫胡也频、沈从文在此创办红黑出版社。“社名取自湖南话‘红黑’,意思是‘不论怎样都要做’。” 蒋老师解释道。
服装店里的丁玲迷
寻至淡水路260号
丁玲旧居现已是一家服装店
令人惊喜的是
店主施意竟是位丁玲迷
“我知道丁玲在这里住过,所以特意选址于此。” 店主展示了她收集的丁玲小说选,书页间还夹着山东省图书馆的旧借书卡。更特别的是,她根据史料复刻了丁玲当年的服饰。
“1910年代是废领上衣配裙子,还会用蕾丝;1930年代流行扫地的曳地旗袍……” 店主边展示边讲解,“丁玲不仅是作家,更是先锋大胆的女性。”
五年写就的“自私之书”
《上海文学散步》是蒋老师五年的心血结晶。“这本书实际上比较自私,因为我喜欢追寻文人足迹。”
她走访了上海两千多处文人故居
翻阅了一百多种年谱传记
做成了这本立体的上海文学地理书
有趣的是,研究过程中,蒋老师发现文人的足迹与她自己的生活轨迹常有重合。“我结婚的新雅粤菜馆,竟是鲁迅常去的地方;上班的报社对面,就是史量才创办的申报馆。”
文学胶囊里的上海记忆
整日走访下来,蒋老师的《上海文学散步》,让人联想到一个生动比喻:“把每个作家变成了胶囊咖啡。读者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的‘文学胶囊’,品味原汁原味的历史故事。”
上海的魅力
不仅在于高楼林立的外滩
更藏在这些梧桐树下
老房子里的故事中
每条马路都是一本书
每扇窗后都有一段往事
下次当你漫步上海街头时
不妨放慢脚步
也许不经意间
就会与一段尘封的文学往事不期而遇
今晚十点半
锁定东方卫视《下一站》节目
和洋朋友们一起
打开属于上海的奇遇
(也可登录看看新闻App网上收看)
小坊福利
看推文多多点赞转发
有机会获小坊送出的礼品
坊友们千万别错过!
↓↓↓
编辑:朱子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