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朱浙萍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全景。良管委供图
近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在杭州举行。来自丝绸之路沿线的博物馆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博物馆在促进民心相通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令人欣喜的是,馆内外国游客的身影日渐增多,展柜中异域珍宝的亮相也愈发频繁。当“China Travel”风靡全球,当中国迎来“平视世界的一代”,博物馆以其深厚的文化承载力,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
今年国庆,浙江中外文化交流热潮涌动。浙江省博物馆“绽放——16至20世纪典藏珍宝艺术展”荟萃300余件中外瑰宝,尽显东西审美殊途同归;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洋阳伞伞”展以160余件展品,呈现阳伞作为文化媒介的千年流转……一场场展览,带领观众穿梭古今、行走中外,在文明交汇处聆听历史回响,探寻美的共鸣。
全球化时代,博物馆早已不再是沉默的“历史储藏室”,而是跃动的“文化会客厅”,是理解他者、反观自身的窗口。如何拥抱数字技术,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博物馆新命题。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出新生。数字技术的进步,为博物馆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用AR技术,为非遗船模赋予“数字孪生”,让观众沉浸于千帆竞发的历史图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设AI对话体验区,宋徽宗“穿越”而来,与游客纵论丹青、问答古今。线上展览、云课堂、互动导览等新模式,打破时空藩篱,将静态陈列转化为动态叙事,让“一眼千年、一眼万里”不再只是诗意想象。
创意驱动,让历史“火”入生活。此次论坛上,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经验引人深思:以出入境展览为支点,延伸出非遗展演、设计创新、学术对话与城市联动,构建起保护、传播、再生的良性循环。文物不应囿于玻璃展柜,而应走出展厅、走进生活:与教育深度融合,成为终身学习的课堂;与创意产业碰撞火花,激发文化新生;与城市共生共荣,涵养精神家园……在“博物馆+”的广阔天地中深耕细作,方能让历史文脉流淌于当下,为美好生活添彩。
交流互鉴,让文化“走”向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每一件跨越山海的文物,都是一把开启对话的钥匙。申遗六年来,良渚古城遗址以文明对话为纽带,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等世界遗产展开深度交流,成为杭州联通世界的璀璨名片。本次论坛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再添8家成员,总数达到180家,覆盖五大洲。正如此次联盟所通过的《杭州宣言》,各国博物馆应当秉持“薪火相传”之精神,携手守护人类共同遗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方能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博物馆,是时间的容器,更是文明的渡口。当一件件文物在光影中苏醒,在对话中重生,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过往的辉煌,更是人类共同前行的希望。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连接历史,通向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