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5日,星期日,出行第四日,行驶240km。
屺亭也曾称计亭,因驻地屺山西有古驿道亭而得名,前为乡,后为镇,今则设立街道,这也清晰地反映出了乡镇城市化进步的过程。
屺亭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故乡,徐悲鸿先生于1895年诞生此地,1914年入震旦大学,1917年留学日本,1923年入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建国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今故居已建成纪念馆,头天晚上就去打卡了。
一早,出门寻食,门口就有一家水城羊肉粉。羊肉粉是贵州传统特色小吃、中华名小吃,由北宋吴景鸾结合南北饮食文化创制,具有鲜香酸辣的特点,早餐和正餐都可选用。贵州一地的羊肉粉因地域的不同而衍生出水城、金沙、虾子、兴义、毕节等不同的地域流派,而水城羊肉粉则是六盘水地区的特色美食,其制作技艺入选贵州省非遗名录。
我们今日的早餐就是这一大碗的羊杂粉。
(2)
在网上看到有篇文章,讲宜兴曾有过很多寺院,据称自三国东吴至民国期间,宜兴前后共建造佛教寺院400余座,其中皇帝赐额的达19座,建立佛教道场十余个,故有“禅窟”之称,宜兴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佛教文化与宜兴特有的陶瓷、溶洞、茶竹等元素交汇融合,形成了宜兴魅力独具的佛教文化现象。不过今日绝大多数的寺庙都已灰飞烟灭,目前宜兴境内有寺院40余座,多数为后来修建或复建的,真正的老庙旧庙不多。
阳山荡景区旁有座潮音寺,吸引我前往的是这里的三面观音立像,虽不能和无锡灵山大佛相比,但在这里天蓝、水碧、山青、古寺处瞻仰观音菩萨当也是一种身心洗涤过程。
据称全国古老的潮音寺共三座,分别为宜兴潮音寺、天津潮音寺和海南潮音寺,而又以宜兴芳桥潮音寺建寺最早,其前身为孙权之母于195年在宜兴所建的“二堂”之一的“静山堂”,孙权登基后将其改建为“潮音寺”,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宜兴第一古刹。不过,在解放前这里就只剩下残碑和旧迹了,今潮音寺新建才十来个年头。
(3)
去年,有部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上映,引起来较大反响,其片名取用《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讲述了通缉犯陈桂林以为自己生命将尽,于是决心除掉通缉榜上排在自己前面的两大罪犯并借此扬名的故事。而典故的主人周处(约236-297年)就为宜兴人,吴国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少时横行乡里,与南山猛虎、长桥下蛟并称“三害”。其后射虎杀蛟,幡然改悔,弃恶从善,努力学习,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凡所举劾,不避宠戚,公正处置。齐万年反叛朝廷,周处率军讨伐,最终战死沙场,谥号为孝,追赠平西将军。苏轼对其评价:历观自古奇伟之士,如周处、戴渊之流,皆出于群盗,改恶修善,不害为贤。
周处故里就在潮音寺北侧,只是故里之中啥也没有,只有一块刻字的大石,让我们前前后后找寻了半天,还是拿出别人拍的照片相询后才得到指点。
(4)
而周培源故居就很好找了,一般的导航软件都能直接引导我们到达。
周培源是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科技界的卓越领导人,为捍卫世界和平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积极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人民外交家,也是一位大力推进学术交流与科学技术普及的热心倡导者。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校长。
周培源故居建成一个小型展馆,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5)
周培源故居东向不远处,有岳飞衣冠冢和岳飞三子岳霖墓,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有资料称,宜兴是岳家军的发祥地。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率军驻安徽广德县,军中无粮,将士忍饥挨饿,而绝不扰民。宜兴县令资助岳飞大批粮草,邀岳飞来宜兴抗金并剿匪。岳飞驻军宜兴近一年,以此地为大本营,战常州、收建康、保临安,创下辉煌战绩,同时大量招降募兵,而不到一年时间挥师北上时,队伍已由数千人壮大到七万人左右,从此名扬四方的“岳家军”诞生了。
岳飞在“风波亭”遇害后,其三子岳霖在一时找不到父亲遗骨的情况下,于此地建了岳飞衣冠冢,让忠魂得以安息,该冢早于杭州岳王坟多年。后岳霖在广州知府任上去世,其子岳珂“护丧北归”,将岳霖安葬于岳飞衣冠冢之侧。
岳飞“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存。
(6)
江南水乡自然桥多,而富庶一地所建桥梁也多是宏伟巨观或精巧娟秀,自然这些能留存至今的古桥也多上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册。
宜兴的古桥很多,有人讲:宜兴古桥,刻进宜兴人DNA里的乡愁;也有人说:宜兴是一个古桥的海洋。据统计目前经探访并记录的古桥多达200余座,只是让人不解的是,虽则其中也有宋代的古桥,但都没有能进入到国保的行列,而省保中占了一大堆。
其中最主要的是两大系列,其一是宜兴古桥群,另一则为高塍镇清代的范道古桥群,头天晚上原本想住在高塍镇,就是想一早去逛范道古桥群,在这个不到半平方公里的村镇范围内,竟集中有六七座清代古桥,不过这也不稀罕,在随便一个江南水乡古镇中,有十座八座古桥都是很稀疏平常的,曾去过的湖州双林古镇,三座相距几百米的古桥因其年代久远和造型壮丽而一同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也正是因为宜兴这里古桥太多,所以只能选顺路的几座做个代表了。
茭渎桥位于茭渎村,虽不大,但却是宜兴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桥两端保留长约百米的明清风格老街,也带动茭渎村成为了中国传统村落。
张泽桥,位于大浦镇张泽老街,东西向横跨在蠡河之上。春秋时,范蠡凿蠡河,曾在此建木桥,现存石桥则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桥长近50米的三拱石桥造型俊俏,斑驳的石面桥身和素雅的荷花望柱、完整的条形栏板,以及那让人感到有种忧郁情绪的石材光泽,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7)
转了小半天还没有遇上一处国保,让老H快要忍不住了,遂赶紧快马加鞭奔进城区,好几处国保都集中在那里呢。
宜兴是座小古城,或者讲城中有座阳羡古城,其始建于秦代(前223年),初名荆邑,秦皇统一后改称阳羡县。晋永兴元年(304年)因周玘平定叛乱功绩改置义兴郡,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讳更名为宜兴。古城历经三次迁址,现存城池系三国孙吴赤乌六年(243年)扩建,明初改建砖墙,周长九里。今还可以见到部分城墙城门建筑,只是不知是原物还是修复之物,外表偏新。城中老街旧巷也不少,还有历史文化街区,只是时间不够,没有去细细品味。
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报道称从这里走出过几十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8000多位教授副教授,享有“教授之乡”的美誉!
(8)
进城,奔周王庙,这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了才知道,一是目前正在进行修缮,要闭门谢客半年;二是此周王庙正是为纪念西晋平西将军周处而建的专祠。周王庙始建于晋,因在宋绍兴年间加封“武惠正应王”而被称为周王庙,现存建筑主体系明嘉靖45年(1566)重建。庙内保存有唐至清碑刻100余方,其中以唐元和六年陆机撰文、王羲之书《平西将军周府君碑》、唐《贞义女碑》、明《净云枝法帖》等尤为珍贵。
虽看不到珍贵的碑刻,但告示上“短暂的分别只为更好的相遇”也让我们有种心暖的感受。
(9)
洑溪徐氏宗祠,又称徐太师家庙,为明代柱国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徐溥的家族祠堂。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虽可免费参观,但中午十一点,工作人员要下班了,热情地让我们下午再来。
徐溥为宜兴人,1492-1498年任内阁首辅,其为人为官清廉、自律,辅佐明孝宗开创“弘治中兴”,被誉“贤相”典范。
(10)
出城,向西,奔骆驼墩遗址,这是一处距今7000-5000年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以平底腰檐釜为重要特征的全新文化类型,以及大量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并筛选出相当数量的碳化稻米。骆驼墩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推动了太湖西岸文明起源的研究,也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对研究太湖流域乃至长江下游古代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现场竖有一块机制大理石文保碑,但曾经的一块石质国保碑被推倒遗弃在旁,让人痛心。
出来后去到旁边的归径寻一家面馆午餐,后面有个潘汉年小学,问老板潘汉年是不是本地人,结果老板根本不知潘汉年为何人,查潘汉年的故居在陆平,两地直线距离四五公里,而这里除了有潘汉年实验小学外,还有潘汉年幼儿园,真不知潘汉年和归径有何关联。
(11)
南向不远,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山碑。
“国山碑”在宜兴市祝陵村西北国山顶上,立于三国东吴天玺元年(276),旁边不远就是著名的善卷洞景区。
国山,原名离墨山。276年,阳羡(今宜兴)发生地震,离墨山突然出现有十丈长的石室,东吴末帝孙皓以为祥瑞,乃封此山为“国山”,遣司徒董朝来阳羡举行封禅大典,并刻石以志,是为“国山碑”。国山碑呈椭圆形,上端略锐,形如囤,故又称“囤碑”,也称“董碑”。碑高2.35米,碑四周环刻篆书文字,为吴国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所书。其中有关江南地区地震现象的记录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历史资料。
小山上虽山幽林静,风景极佳,但因地处著名景区善卷洞旁,山下祝陵村还是祝英台的故里,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爱情传说和梁祝化蝶传说的发源地,所以完全夺走了这里的光环。不过一条陡峻的小道上山,车若多了,交通和停车都非常困难。不明白的是山下还有人执勤拦车,但说明是上山参观的就很爽快地放行了。
(12)
下山后按照导航指引前去宜兴蜀山窑群,这里本是丁蜀镇蜀山周边以烧窑贩陶而兴旺的一条古街老巷,现在也成为了热热闹闹的休闲去处。但不知导航为啥没有直接导到景区主入口的停车场附近,而是导到了东侧显圣禅寺前面一条简易小道上,不知是不是事先预知了前门处车多拥挤的现实情况。
蜀山窑群是明清时期的古窑遗址,至上世纪60年代末隧道窑兴起后停烧,延续有近500年之久,是宜兴明代至近现代生产紫砂陶、均陶和日用陶的主要窑场,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窑群环绕蜀山,紧临蜀山古南街和鑫河,由11处窑址组成,分布范围南北长度约1000米,自上至下宽约100米。
不过,因为这些窑址普遍偏小,又停烧停用多年,周边都已被住家和商铺挤占、围裹,一处也没有找见,一个文保碑也没有寻到,只是在蜀山南古街上来回转了两趟。
(13)
而另一处国保单位“宜兴窑址”就比较好找,其创烧于西晋,延烧至唐代,也有至今一直未间断使用的,全面反映了宜兴地区一千余年来陶瓷的生产历史。这个国保中共有六处窑址,前墅龙窑、小窑墩遗址、涧滦窑遗址、真武殿窑群、筱王村古窑群和前进窑遗址。按斯飞坐标导航去的是前墅龙窑,就是一座现在还在烧制的窑口,是一座以烧造日用器青瓷为主的龙窑,为宜兴现存窑址中烧造年代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窑址之一。在窑外表面一点也感觉不出热度,所有的能量都被封闭在了窑内。保安大哥介绍明天就要开窑,而开窑过程也因旅游和文化传承的需要搞成了节目演出性质,要祭祀窑神,很有点仪式感。
(14)
离开宜兴前再去一地,阖闾城遗址,在一座立交桥处发现文保碑,打卡满足了到此一游之心。
阖闾城遗址地跨无锡和常州两地,其主要文化内涵是春秋晚期吴国都城遗存,城址结构布局完整,呈长方形,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800余米。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西、北三面均有土筑城墙,东面无城墙,利用闾湖港河道天然屏障设防。现城墙残高3~4米,宽10~20米左右。原四周均有护城河道环绕,河道宽10~40米不等。城中段有城岗相隔,使之形成东、西两城区。东城较小,城垣周长约1500米,高出地面2~3米,墙基宽约20米。西城区内原有3米左右高的"点将台"遗址,西南面曾有一座3米左右高的土墩遗迹。城址内南部也有高台建筑遗迹。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曾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和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的曲折纹、回纹、菱形填线纹等几何纹陶片。
附近建有一座巨大的仿古城堡式建筑,当为旅游之需,只是现在处于闭门之态。
(15)
和老H一同学相约,准备在常州横林镇一聚,所以宜兴一地就不做过多停留,北上奔常州而去。
行一段太湖之畔,当年老H曾骑行太湖环线,今开车而过,但因节假日期间,太湖四周人多车密,行驶速度远远不及自行车来的快。
至横林镇,入住梦缘之星宾馆,再步行至不远的东环路紫韵主题餐厅与老同学见面。
横林镇,去年五一期间曾来过一次,当日和老H、老L从苏州骑行了90公里至此,不过剩下路程是被车子拉走了。
(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